郭久兴//随笔:乡下老屋

乡下老屋
文/郭久兴
人生有故事,房子也有故事。
我乡下原来的那栋老屋就有不少的故事。
老屋最初叫杉皮屋,直到许多年以后没有了杉皮的影子,不断有新房子取代,这叫法仍是未改。大凡走进岭东地域一问杉皮屋就知道它位居何处,说明多少还有点儿名气。听前辈讲,明万历年间,郭氏兄弟从万载田下迁入岭东㘵上一带居住,在紧靠下㘵的地方发现有几间土坯房已人去楼空,仔细一瞧屋面上竟无瓦片全部采用杉树皮覆盖,遮得严严实实滴水不漏。郭氏问明情况感觉不错,便毫不犹豫的选择这里安顿下来。后来他干脆买下此屋,也就成了这栋屋面上盖着杉皮的房子的主人。
说来挺有趣,先人对屋场的命名就跟取人名一样,不少是因时、因景、因事而想象出来的。春天里出生的女孩一般会取名春香,男孩则叫春根,冬天出生的干脆叫雪兰或冬生。离我老家不远有一屋场因为年年添丁,人丁兴旺,所以就把这里称作“人兴山”,后来又谐音为“仁兴山”。还有个屋场叫“雷公楞”,以前称“王家里”。咸丰四年屋主王氏去世,因其无后人由仁兴山郭氏料理后事。安葬时突遇倾盆大雨,电闪雷鸣,在场人均被惊愕。事后郭氏在此定居,改“王家里”为“雷公楞”以示纪念。我所在的这栋老屋因是杉树皮盖的,自然就喊“杉皮屋”了。
后来又过了许多年,随着家庭经济状况逐渐向好,屋主后裔将“杉皮屋”重新修缮了一番,揭去杉皮盖上瓦片,外墙也用石灰纸浆粉刷了一遍。房子的外观尽管比以前好看多了,但“杉皮屋”这名字却未更改,或者认为根本没必要更改。
解放前几年,“杉皮屋”成为本乡大庄下一陈姓财主的庄屋,专门用于收取佃农租谷。土改时庄屋被政府没收重新分配给缺房户居住,仁兴山郭冬生及我祖父郭清发均在其中。从此,他们成了“杉皮屋”的新主人。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杉皮屋”共有大大小小10余间房子,约有2亩多土地。郭冬生搬回仁兴山以后,常住这里的就只剩我祖父等4户人家。
因房子的外墙粉得雪白,用来写宣传标语最为合适。一幅是“总路线万岁,人民公社万岁”,显然是1957年搞大跃进时留下的。另一幅“房中无人要锁门,犁耙用后要收捡”,纯属温馨提示,不带任何政治色彩。两幅标语都是用毛刷书写而成,字体红色,清新飘逸、挥洒自如,真不知出自哪位民间书法家之手。
有一年夏天,一个多月久晴无雨。眼看禾苗快要枯死,生产队长急得不行,打算出高价请人打井抽水灌溉以解燃眉之急。这时,住在我隔壁的考明伯传出话来,说不出两天就会下雨。大家将信将疑,问其缘由,他不紧不慢地告诉大家:“我家厅堂的基脚处有块石头,经多次验证此石干涩则晴,渗水必雨”。果然从次日开始,一场瓢泼大雨连续下了一天一夜,人们欣喜若狂,都说杉皮屋里竟然藏有天气预报的奇石,考明伯功劳不小。
杉皮屋一侧有口很深的水塘,几十年来从未“打坏”(意为淹死人)。我姐雪兰5岁的时候去塘边洗尿片,不小心滑落塘里而家里全然不知,就在这生死攸关之时,我隔壁堂兄似乎潜意识的听到有人落水的声音,一个箭步冲向那里,硬是把已经奄奄一息的姐姐救了起来。还有一次,我这位堂兄的儿子与几个小伙伴去塘里游泳,伙伴们都上岸走了他却不见了踪影。这时恰好路过此地的一位肖姓小伙子发现情况异常,顿感大事不好,毫不犹豫地跳入塘里将已经沉入水底的落水者抱上了岸。而此时落水者几乎没有了生命迹象,于是大家采用土办法将其伏在牛背上,借着牛的体温把肚子里的水全倒出来。一番功夫,落水者终于起死回生捡回一条性命。
风水先生解释说,此水塘淹不死人就在于杉皮屋后面那棵大樟树会显灵气,树中间伸出的两根枝桠就像人的手臂,将杉皮屋揽在怀里,呵护着这里的男女老幼驱灾避险,平安无事。
当然,大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邻里之间总难免会遇上一些让人郁闷、尴尬的囧事,烦心事,杉皮屋也不例外。以前我家里的那半间仓房就属于这种情形。
说起这事与我爷爷嗜酒成瘾不无关系,而住在我隔壁的庚才叔(绰号麻糍拐)恰好会酿酒,于是爷爷成了他家的常客,时间一久两人不分彼此,无话不谈。一次,隔壁又热情的把他请过去,二人边喝边聊,随着醉意渐浓对方提出:“叔公,我家人口多住不下,你靠菜园的那间房子能否让出半间给我?”
“不行哦,你没看见我家房子也不宽松吗?”处在半醉状态的爷爷实话实说,有点不太情愿。
对方又紧接着补充道:“要么这样吧叔公,等我以后有了房子退还给你便是。”
听说能将房子退还,爷爷的口气顿时软了下来,加上此时正喝着人家的酒,怎么好意思拒绝呢?!就这样,爷爷不顾家人的反对把一间总共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按纵向一分为二隔成两半,将另一半拱手让给了这位叔侄。
后来这位叔侄因病早逝,双方也未留下什么字据,等于口说无凭,半间仓房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对方名下的资产。
谁也没想到,爷爷去世以后这半间仓房竟然成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仓房被划分以后各归其主,如何使用双方都不便干涉。我清楚的记得,最初这半间仓房分给了我火才叔,隔墙只砌了不到1/2高,这边住人那边却关了几条肥猪,后来仓房这边改成厨房,那边仍是关猪兼做厕所,每日臭气熏天叔父一家却只能忍着,敢怒不敢言。就这样僵持了几年,我叔父终于忍无可忍主动提出把隔壁半间仓房购买过来。然而由于价格上互不相让,此事又被耽搁下来。
直到2011年冬,我决定回老家拆除旧屋重新规划新建一栋钢筋水泥楼房,将母亲从城里接回乡下安度晚年。新房子动工之时,半间仓房的问题又摆到了面前。仓房虽已倾圮,但这块土地并非我所有,不把事情处理好新房子就无法施工。为此,我找来对方商量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前提下采取土地置换的办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双方皆大欢喜。
一个上两代人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总算在我的手里圆满得到解决,一桩囧事终于变成了好事。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假如当初双方都肯在价格上作出让步,何至于把问题拖到现在才了结呢?!
其实,在这栋钢筋水泥楼房建成之前我家老屋已经有过一次扩建。那是1974年春,在旧房子实在容纳不下的情况下,父亲靠着手头仅有的300元钱,领着我们加紧了新建住房的步伐。
父亲没日没夜的踩土砖,挖墙基,检石块,到香炉山一带采购枫树、松树请木匠锯成桁梁、檩条,再从山里抬回,父亲、我、大弟三人连大年初一都未休息上山扛木料。那时候的枫树、松树并不很贵,一根直径2米多的松树五块钱左右就能买到。钉檩皮本来是要用杉木的,我父亲筹集了60多根杉木,谁曾想村妇女主任袁某领着一帮人来到我家里,硬说这些杉木来路不明,采取强行手段搬走。我父母好话说尽甚至下跪求情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所用檩皮只好用松木代替。整栋房子几乎没有一根杉木,全是枫树、松树、株树等杂木。
令人称奇的是,这栋房子的松树门架后来全部被白蚁侵蚀,成了粉状,而同样受白蚁青睐的松树桁梁、檩条等却未光顾完好无损,一直没有坍塌下来,直到2014年将其拆除为止。
老家的这栋土砖屋虽已拆除,但我将它的原貌拍成照片并做成展牌挂在我现在的新屋墙上,形成新旧对比,成为永久的纪念。每当看到这些照片,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母亲,想起为此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弟,想起为建造房屋被土砖砸中腰部差点丢了性命的幼兰妹妹……
2016年的一个冬日,我的师范同学彭亚松到我乡下老家做客。环视四周之后他无意中说起,“这屋场好啊,像个墨砚形,要出秀才的”。说罢面朝着我会心一笑:“你还正是这杉皮屋的准秀才呢”!
作者简介:


郭久兴,男,汉族,江西万载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55年重阳节出生。为图吉利,被祖父取名为久兴,意为永久兴旺发达。
1975年当民办教师时发表第一篇散文《育棕记》,1982年宜春师范毕业继续任教两年,尔后进入县委机关工作,先后供职于县委对台办、组织部、水务局、文联、文明办(归口宣传部)、广电局、文广新局等党政部门。1984年接触摄影,从此坚持一手拿笔,一手端相机,至今累计在各级报刊、网站发表文章及图片2000多幅(篇),获奖甚多。2006年11月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新世纪之声《爱我中华》活动表彰大会,被授予“爱我中华共创和谐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5年12月加入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主编大型文集《名留万载》、《岁月存真》,分别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和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另有《万载欢迎你》、《和谐万载》等多本画册推出。个人文集《心路》即将出版。2015年9月享受副处级非领导职级待遇退休。
单  位: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文广新局
微  信:A13970549684

(0)

相关推荐

  • 老家的屋才是我的根,有屋才有家:『我家的老屋』|行走他乡的绥宁人|贺剑

    本期作者    贺剑 我家的老屋 贺剑 "老弟,帮我把家里的房子拍几张相片过来喽."突然好想好想家里的老木屋,于是,我抓起手机拔打了弟弟的电话. 那是为我遮风挡雨二十多年的木房子, ...

  • 【灵璧美文】爷爷和他的房子

    (纪实文学) 爷爷和他的房子 文/杏坛使者 爷爷走了,走时我还欠下一笔10年的房贷.他是在老屋的窗上自尽的. 爷爷是60年代初苏鲁皖地区工作交流时从睢宁过来的.那时从农校毕业没几年,单身一人,他来虞石 ...

  • 【乡愁故事】老屋

    老  屋 ☆  曹晓东 老妈打电话说,老家老屋的院墙没有经受住持续阴雨绵绵的侵蚀坍塌了,住在县城的堂弟已经花钱请人用彩钢板临时遮挡,不要让无人居住的院子成为野地,具体怎么办随后再说. 老屋是爷爷留下的 ...

  • 当代散文‖【老屋】◆董丽

    作者简介 董丽,公司职员,淄博桓台人,喜欢看书写字,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和公众号平台发表. 老屋     回老家,参加本家一个奶奶的白事,本家奶奶已近百岁,耳不聋眼不花,无 ...

  • ​郭广华:故乡的老屋|诗歌

    藜藿:大唐霓裳羽衣舞(外一首)|诗歌 文/郭广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故乡的老屋 父亲住过 爷爷住过 父亲的爷爷也住过 . 一把锈迹斑斑的锁 一扇蛛丝环绕的门 一堵坑坑洼洼的墙 一个杂草丛生的院 ...

  • 郭久兴/随笔:海南印象

    海 南 印 象 文/郭久兴 早有计划去海南旅游,今年初夏终于成行. 启程之前,老伴就做足准备.先是拉我去义乌小商品市场买了一个拉杆式大提包和一个她自己专用的女式挎包,回到家里便忙着收掇起来,衣物.食品 ...

  • 郭久兴/随笔:佛跳墙

    佛 跳 墙 文/郭久兴 我居住的县城有条食品街,上百家店铺八成以上经营全国各地美食.快餐.小吃.杂烩.蒸菜等项目.店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火宫殿.席满全.梦里香.虾友圈.鸭子面.食粉铺.汤包馆--,文字 ...

  • 郭久兴/随笔:又闻村头“砰砰”声

    又闻村头"砰砰"声 文/郭久兴 随着春节临近,我与老伴约定等腊八节一过就回乡下老家过年.乡下的老房子拆旧建新以后并不比城里差,四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孩子们也巴不得这一天早日到来. ...

  • 郭久兴/随笔:捕鼠记

    捕鼠记 文/郭久兴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是一句人人熟知的谚语,但老鼠能否打着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亲历. 老鼠这种小动物除可以用来做医学试验或尚可食其鼠肉,实在说不出它对人类有多少益 ...

  • 郭久兴/随笔:怀念赵相如老师

    怀念赵相如老师 文/郭久兴 8月中旬去省里参加一个会议,晚上约了几位媒体朋友一起饮茶闲聊,无意间问起原人民日报驻江西记者站赵相如老师的近况,一位年纪稍大曾与赵共过事的刘处长带着哀婉的语气告诉我,赵老已 ...

  • 王景辉/最快 最多 最巧 ——写在郭久兴同志文集《心路》出版之际

    最快·最多·最巧 --写在郭久兴同志文集<心路>出版之际 文/王景辉 从三十五年前开始,我与郭久兴同志曾在一个"战壕"里并肩"战斗"过多年.当年我们 ...

  • 郭久兴/散文:侥幸之幸

    侥 幸 之 幸 文/郭久兴 人不可抱侥幸心理,而侥幸之事却时有发生.侥幸乃幸运的近义词,指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取得成功或免去灾害和不幸. 生活中有侥幸之事发生并非侥幸心理所致,当属侥幸之幸,理应坦然面对, ...

  • 郭久兴/散文:亲历田园生活

    亲历田园生活 图文/郭久兴 田园生活是一个特殊和美好的字眼.回眸历史长河,多少文人雅士远离现实烦扰,寄情美妙自然:向往田园生活,回归平淡人生.最典型的要数田园诗人陶渊明,41岁出任彭泽县令仅为官81天 ...

  • 郭久兴|| 趣说中秋风俗

    趣说中秋风俗 文/郭久兴  中秋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目.每逢中秋佳节,家人团聚,饮酒赏月,分食月饼,同享天伦之乐.除此之外,我国各地还保留着许多不同的中秋风俗,说来真是奇妙而有趣. 在江西万载县城乡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