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眼草,菊科植物药性分类
小鱼眼草资料
小鱼眼草(Dichrocepha labenthamii)来自于菊科,鱼眼草属。Dichrocephala,dis二+chros颜色+kephale头,指头状花序二色。
一年生草本,近直立或铺散。茎单生或簇生,通常粗壮,少有纤细的,常自基部长出多数密集的匍匐斜升的茎而无明显的主茎。
整个茎枝被白色长或短柔毛,上部及接花序处的毛常稠密而开展,有时中下部稀毛或脱毛。
头状花序小,扁球形,少数或多数头状花序在茎顶和枝端排成疏松或紧密的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
中央两性花少数,黄绿色,花冠管状。瘦果压扁,边缘脉状加厚,花果期全年。
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北西部。生于山坡与山谷草地、河岸、溪旁、路旁或田边荒地。海拔1350-3200米。印度也有分布。
云南又叫小馒头草、蛆头草、地胡椒;贵州又名翳子草、地细辛。药用消炎止泻,治小儿消化不良。
民族药
【傣药】帕哀母:全草治小儿消化不良,腹泻,肝炎,子宫脱垂,脱肛。用于坐月子间炖鸡蛋,有下奶和使手足温暖的作用。
【德昂药】帕滚母:治小儿消化不良,腹泻,肝炎,子宫脱垂,脱肛。
【拉祜药】全草治肝炎,小儿腹泻,子宫脱垂,牙痛。
【苗药】锐界谬:全草治小儿消化不良,清热解毒。
【纳西药】打古芍布:全草治肝炎,小儿惊风,感冒发热,跌打损伤。
【纳西药】打鼓勺不:全株治毒蛇咬伤;外用于痈疽溃后生蛆。
【彝药】我迷肚:全草治毒蛇咬伤,疮疡溃后生蛆。
【资源志】全草(鱼眼草):苦,凉。祛风明目,清热解毒。用于肝炎,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感冒高烧,风热咳嗽,泄泻,疟疾,牙痛,夜盲,疮疡,蛇咬伤。 根(鱼眼草根):辛、甘,温。利小便。
开头
关于小鱼眼草的文献研究不多,搜索的时候,出现一篇介绍菊科整体药性的,我们来看菊科的整体介绍吧。前面倒是说给不少菊科植物,但不够汇总,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菊科药物药味
菊科药物药味以苦、辛、甘三味为主,淡味、咸味及酸味者极少。
11个高频属中,蒿属、风毛菊属、千里光属、紫菀属、艾纳香属、斑鸠菊属、火绒草属、泽兰属以苦味为多;兔耳风属、旋覆花属以辛味居多;蓟属以甘味为多。整体来看,菊科药物以苦味占优势。
菊科药物高频功效
菊科药物的主要功效包括解毒、祛风除湿、止咳化痰平喘、活血、止血等。亲缘关系越近的药物功效越相近。
解毒
菊科中具有这种作用的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菊苣族,尤其集中在苦荬菜属、莴苣属、苦苣菜属、蒲公英属。蒲公英是菊科中具有解毒功效药物的代表药。
《本草纲目》记载:震亨曰:此草属土,开黄花,味甘。解食毒,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阴经。化热毒,消肿核,有奇功。
祛风除湿
菊科具有这种作用的药用植物很多,但多零散分布在菊科各族中,如向日葵族豨莶属、帚菊木族大丁草属、兔耳风属,但比较集中的是菜蓟族的风毛菊属,例如向日葵族豨莶属的豨莶。
我国古代本草中关于豨莶草治疗风湿有明确记载,刘若金曰:“凡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外因风湿者,生用,不宜熟。若内因属肝肾两虚,阴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止咳化痰平喘
具有这类作用的菊科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紫菀族的紫菀属、飞蓬属、马兰属、一枝黄花属、女菀属,旋覆花族的旋覆花属、香青属、艾纳香属、天名精属,千里光族的橐吾属、蟹甲草属、千里光属、一点红属等。
其中以紫菀属、橐吾属、旋覆花属植物最多。紫菀属中的紫菀是中药正品。
紫菀,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记载其能“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安五脏”,《证类本草》里言其能“疗咳唾脓血,止喘悸”。
活血、止血
具有这种作用的菊科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菜蓟族,其中以刺儿菜属、蓟属、风毛菊属、红花属植物最多。中药中的大蓟、小蓟和墨旱莲是有名的止血药。
大蓟、小蓟是中医经常使用的止血良药。民间也用小蓟治疗鼻出血。
目前认为大蓟止血作用是其抑制纤溶系统,小蓟则是使局部血管收缩而有止血作用。各地将蓟属多种植物作小蓟用。
红花是我国传统的活血通经药,经药理实验证明,红花对大鼠体外纤维蛋白血栓有明显的延长血栓形成时间、缩短长度和减轻重量之作用。
据近年来的研究,红花注射液能减轻心肌梗塞区心肌缺血,缩小梗塞范围,并有抗炎作用。
多糖类
菊科植物所含多糖主要是菊糖,是菊科重要的化学分类特征。
菊糖在体内不参加代谢,不蓄积,无毒性作用,因此可作为检测肾功能的诊断试剂,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同时,菊糖也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日用化工、酿酒、化妆品等行业,并较应用蔗糖可节省成本70%。
菊糖主要分布在旋覆花属、大丽花属、向日葵属、蟹甲草属、千里光属、款冬属、牛蒡属、苍术属、云木香属、祁州漏芦属、菊苣属及蒲公英属。
菊糖具有抗肿瘤,促进免疫力的作用。
生物碱
菊科植物生物碱含量较低,多以酯的形式存在。该类生物碱多伴有肝脏毒性,并可致癌,所以研究菊科药物时,要注意有毒药物的处理与使用。
如鹤虱、豨莶、苍耳子、发痧藤等。
甙类
菊科中甙类有氢甙、酚甙和醇甙。氢甙大多数易被水解产生氰氢酸,故有一定的毒性。
氢甙在菊科蓍属、春黄菊属、矢车菊属、蓟属、风毛菊属中有分布。
酚甙有不少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醇甙结构多简单,常无显著的生物活性。酚甙和醇甙在鸦葱属、麻花头属中有分布。
黄酮类
黄酮类在菊科广泛分布,这类成分多有消炎、止咳、保肝、抗癌等作用,是研究应用菊科药物的重点。
香豆素类
香豆素在蓍属、蒿属、胜红蓟属、春黄菊属、紫菀属、旋覆花属、款冬属、风毛菊属、鳢肠属等属中均有分布。
该类成分多具有特异性香气,可作为香料使用,在临床上有抗血凝、扩张冠状动脉、降压、止咳、抑制肿瘤、防御紫外线损伤的多种生物活性,也是菊科药用植物研究的重点之一。
另外,蒿属香豆素有降压、镇静、抗惊厥作用,并能促使胆汁分泌,可利胆保肝。
萜类
菊科药用植物主要含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三萜类四种萜类。萜类化合物有降压、镇静、解痉、抗炎、祛痰、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植物中的挥发油、胡萝卜素、树脂、橡胶、苦味素等成分,多属于此类化合物。
倍半内酯具有抗肿瘤、抗炎、解痉、抑制微生物,强心,降血脂,抗原虫,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等生物活性。
三萜皂苷具有降低胆固醇、抗炎、抗菌、抑制肿瘤、免疫、兴奋或抑制中枢神经、抑制胃酸分泌、杀死精子及软体动物等作用。
寒热偏性
菊科药物有明显的寒热偏性,菊科寒性药物更突显出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的功效;而温性药物更突显出止痛、祛风除湿、活血的功效;平性药物无较为突出的功效。
寒性药物主要通过祛风除湿、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达到止痛的作用,突出寒能清热的特点,治疗如风湿热痹、头痛(主要为风热头痛)、牙痛等证。
温性菊科药物则主要通过祛风除湿、活血、理气、温通达到止痛的作用,突出温能行能通、散寒的特点,治疗如风寒湿痹、跌打损伤,腹痛。
高频功效
解毒是菊科药物所具有的最主要的功效,居首位。
菊科中药大多气芳香,味苦、辛,性寒凉。
苦能泄(降泄、清泄、通泻),寒能清热泻火,辛能散能行,芳香能增强发散作用,所以菊科中药具有广泛并且较强的解毒作用。
菊科药物长于治疗的各种毒证,包括疮疡肿毒、金疮毒、蛇虫蜂咬伤等。
就其临床应用来看,无论是热毒炽盛导致的疮痈肿毒,还是阳虚寒凝之无名肿毒或阴疽;无论是金疮之毒,还是蛇虫咬伤,甚至疫毒都可以运用菊科中药来治疗。
结尾
小鱼眼草的介绍就到这里啦,以后看见菊科就不再,啊,菊科植物常见,难认。就应该是给大体分一下类,看看是有什么用途呢。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菊科药用植物药性理论研究 王尉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