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2019-08-12 01:24
笔者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1万多名师生对创造式课堂的共建,不断完善创造式教学观下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课型组合操作体系构架。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型分类
笔者认为,学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存在着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环节中运用不同的课型去适应学生的学习。课型及其组合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提出来的。而创造式课型体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创造式课型的划分标准有两个维度: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来划分,称为知识类课型;二是根据教师的方法指导来划分,称为工具类课型。两类课型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多样化的课堂结构形态及操作程序,即创造式课型组合。
2.在创造式课型组合研究中,课型不仅指完整的一节课,还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即微课型。一节课包含了多种微课型。
3.学习系统由“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等要素构成。知识类课型对应于“学什么”,工具类课型对应于“怎么学”,两类课型相互作用,共同支撑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子系统,并对应于“学得怎么样”。(见图1)
二、学什么——基于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类课型
1.基本观念。数学来源于现实,这决定了数学知识都有其产生的现实背景。数学创造式学习,首先要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的情境脉络之中,从学生在知识习得进程中的8种教学任务(自主学章前图、新知有效先学、课堂新知学习、查漏补缺巩固、体验数学活动、拓展学习领域、观察实践研究、学会试卷剖析、总结经验教训)出发,相应构成具有真实学习场景的9种知识类课型(章前导学课、前置预学课、新知学习课、阶段复习课、数学实验课、选学拓展课、课题学习课、试题评析课、章结导学课),以便学生将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通过积极探究、主动发现,实现新知识的再创造和核心素养的养成。
2.课型及其相关任务。(见图2)
——知识类课型分类
3.课型特点。一是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知识学习是由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创造的;二是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脉络,使学习材料有意义、有意思;三是帮助学生在运用数学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创造数学;四是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与某一學习方式(工具类课型)构成微课型,与多个工具类课型构成组合课型。
三、怎么学——基于学生学会学习的工具类课型
工具类课型是课型教学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有效落实现代教学思想的工具,也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创造式学习方式所必备的培育方式。
1.基本观念。我们把学生的数学学习视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对创造式学习方法的掌握。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创造式学习工具。因此,我们从教师对学生知识习得方法指导的维度,设置了9种学习方式(引领自主先学、发现提出问题、学会研究教材、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利用网络、学会利用错误、学会阅读写作、学会勇敢表达、学会评学评教),并相应构建起9种工具类课型(学案导学辅导课、问题设计辅导课、教材自编辅导课、合作探究辅导课、网络学习辅导课、自主订正辅导课、论文撰写辅导课、学习展示辅导课、学业自评辅导课),以此帮助学生借助工具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与运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创造数学。
2.课型类型及其相关任务。(见图3)
——工具类课型分类
3.课型特点。一是突出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学习方式的指导,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以真实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突出学习方法的迁移性,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作者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特级教师,现任职于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