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对话式语文课堂》有感
读《对话式语文课堂》有感
江桥中心小学 周晓辉
最近我拜读了曹永鸣校长的《对话式语文课堂》一书,令我感受颇深。传统教学,学生只是粗略地读了一遍题目和课文内容,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谈不上与文本对话。此时,教师急于组织学生对话,学生也只能肤浅地说说,草率了事。这种没有深入文本的紧迫性对话,无形中限制了,甚至是隔断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只让学生停留在师生之间表面上的简单对话。如此的教学实践,怎谈得上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对话应如何进行?读完《对话式语文课堂》,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师生间的对话应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效率最高,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如果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平等、合作、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无论是对的或错的都能得到被老师接纳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课堂师生对话也就如小溪流水般自然、顺畅。
其次,教学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再次,教学对话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再有,教学对话应注重时机和切入点。课堂对话要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会影响对话的效果。课堂对话的良机和切入点的选择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讲,应针对以下几点进行适时的对话:
1.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对话。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通过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对话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作用,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掌握知识。
2.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对话。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就是多语文生不理解的问题,也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如果只通过都是的讲解来完成,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而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去伪存真,在辩论中明理,在辩论中统一观点,在辩论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增强说理表达能力。
3.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展开对话,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清楚区分开,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区分,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
4.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如果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最后,教学对话应以细心解读文本为基础。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并直接决定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师生深入理解,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就自然有话可对了。
当然,在课堂教学对话中,我们教师还应注重倾听。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学会认真倾听(不管是响亮的、理直气壮的、还是轻微的、胆怯的),而且要在听的过程中辨析、判断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使所有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益,获得与自身语文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提高。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