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如何突破四面楚歌保持产品高水平
2020年似乎对华为特别不友好,甚至可以用四面楚歌形容。
似乎所有大的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充满坎坷。
“并没有做错什么”的诺基亚也没有逃过产业调整的浪潮,导致手机业务的蹦盘。
夏普、索尼、柯达、惠普、摩托罗拉等深陷危机;
联想、搜狐也难掩颓势;
甚至连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也备受质疑, 被认为最近几年创新乏善可陈;
而腾讯也面临巨大的压力, 很多人质疑它到底还能否找到新的盈利点。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西门子,这个德国的百年老店,在170多年里,历经多轮新技术浪潮的洗礼,跨越几次工业革命的关键节点,成为近现代工业史的奇迹。
韩国的三星也是如此。三星成立于1938 年,由李秉喆创办, 至今也有80多年的历史,其地位仍然难以撼动, 依然在多个领域处于世界第一。
华为能否像它们一样成功的熬过这次危机呢?
我们先看看西门子和三星是怎么做的。
通过对西门子、三星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两家优秀企业均在研发创新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显示:三星的研发投入金额排名世界第一,西门子排第二十, 分别达到134.37亿欧元、55亿欧元;
从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比重来看, 三星的占比为7. 2%,,西门子的占比为6.7%, 这两家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占比均较高。
而华为在研发创新上投入竟在西门子之上。2018年华为的研发创新为113. 34亿欧元,占比14.7%,排在第五位。
根据数据统计,华为最近十二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已超过6000亿元,是中国研发投入最多的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例常年超过10%,近几年这一比例更是不断攀升。这种持续、罕见的研发投入在世界也名列前茅。
迄今为止,华为有8万多名研发工程师,占总人数的比例超45%,拥有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在全球建立了多个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中心,从事通信、算法、芯片、5G、电子、美学及未来科技等诸多领域的研发和创新,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巨头。
目前,华为仍在持续不断地对研发进行投入。
2008年,华为的研发投入为112 亿元,之后不断攀升,2019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1317亿元。
近十二年华为的研发投入
华为持续、高额地进行研发投入,持续地发挥几万名工程师,包括世界顶级专家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不断地激活组织,不断实现创新突破,从不满足,怎能不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呢?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热量一定会从高温流向低温,最终达到热平衡。
一个封闭的系统,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就会出现“熵死”,再也不会做功。
企业陷入中年危机的过程,就是失去活力,不断熵增的过程, 企业在产业和生命周期内一定要善于把原来多余的能量耗散掉,转化为新的势能,如此才能逆产业周期发展。
显然,从研发投入的资金及其占营业额的比重来看,西门子、三星和华为都深谙此道,通过不断加大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投入,提升公司竞争力,建立新的势能。
对于新势能的建立, 《华为组织激活》一书中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企业时刻要有危机感,而大量物质、现金的储备容易使企业丧失危机感,组织会变得惰怠和骄傲,恰似中年危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般都有一定的物质和财富积累,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 把握产业生命周期规律,提前布局,把多余的物质和财富投入新的产业,包括新产业的相关技术和产品等,转化为新的势能。
· 在旧的产业内,也可以通过把多余的物质和财富投入新产品的研发、新组织能力的建设等构建新的势能。
· 掌握企业本身的生命周期规律,企业也有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在合适的时机布局。特别要注意在企业上升期布局,把多余的物质和财富投入新的产业、项目或技术等。
· 保持对商业和产业的敏锐度,合理布局,激活组织的方式方法要对。例如,用积累的财富胡乱投资,肯定是错误的,并不能积累新的势能。
· 新的势能可以是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组织能力以及所需的人才、管理方法等。总之,新的势能要有利于打破平衡,激发组织活力,实现熵减,保持竞争力。
西门子、三星、华为都准确地把握了发展规律,实现了正循环:将累积的财富持续不断地投入新的产业、产品、技术和组织等,从而转化为新势能,持续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然后有更多物质财富的投入,转化为更多新势能……公司不断成长和壮大。
实际上, 这是在将财富的厚度不断转化为企业的高度。
企业陷入中年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失去组织活力,没有厚积薄发,没有建立新的势能和增长点,是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任正非在评价苹果公司的时候曾经说过: “苹果公司很有钱但是太保守了。”可谓一语中的,点破了苹果创新乏力的根本原因。
和苹果不同的是,华为更具有孤注一掷的勇气。
孤注一掷的前提是专注。在专注这件事上,华为可说是佼佼者了,我们也可以说专注是华为成功的另一个核心要素。
在通信行业ICT主业务上,华为从不分散精力,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浪费公司资源。专注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拒绝一切短期利益的诱惑。华为专注的表现有两点:
第一,不进行资本运作,不上市。
任正非认为对资本的追求是短视的,大部分人的追求也是短视的,资本运作和上市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过分追求短期利益会干扰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二,不进行多元化经营。
任正非是学建筑出身的,华为的深圳基地、松山湖基地建得也是特别漂亮,但即便如此,华为在房地产辉煌的十年里硬是没有投资房地产,以华为的实力,房地产也能做得非常好,而且很赚钱,但华为就是没有做。
即使是通信领域的投资,华为也是有取舍的,不是每个领域都投。
20世纪90年代,PHS (小灵通) 技术兴起,作为2G时代的产物,这是落后的技术,3G技术的发展才是潮流,3G技术才是代表未来的领先技术。由于中国移动刚从中国电信拆分出去,中国电信想发展移动业务,但没有牌照。
1997年, 余杭市邮电局局长徐福新到日本考察时发现PHS技术,觉察到巨大的商机。于是,他联合UT斯达康的吴鹰在国内推广小灵通业务,并大获成功。对于这种固话的延伸技术,到底属于固话还是移动通信, 是有争议的。
但在3G技术未成熟之前,小灵通业务获得市场的短暂追捧, 很快盛极一时。即便如此, 任正非表示, PHS技术是落后的技术, 是短暂的赚钱机会, 不值得华为投资,华为要专注在代表未来的领先通信技术上,即便这种坚持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由于没有赶上小灵通的爆发, 华为一度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但连续的业绩下滑并未动摇华为的战略。小灵通业务不是华为的战略目标, 华为的投资始终对准主目标。
当专注的锁定目标之后,便是孤注一掷地投入。
孤注一掷从来都是勇敢者的专利, 孤注一掷的成功更需要智慧。
而华为从来不缺少这份勇气。
2000年,在关于无线电网络架构研发的选择上,任正非坚持研发更加先进的GSM技术,这也是当时最主流的技术,当时华为放弃了PHS系统,PHS系统的终端产品就是小灵通,因为这在当时是落后的技术。
当时, 3G通信技术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2G技术的一个分支,CDMA (码多分址) 技术(主要IS-95) 也落伍了,华为选择了放弃。接连放弃了小灵通和CDMA,让华为连续错失了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的订单, 而GSM 产品又面临国外厂商的激烈竞争。很快,华为在中国市场陷入困境,即使在内部也备受争议。无奈,华为只能转战海外。后来,国际化的巨大成功证明,当初任正非的孤注一掷是正确的。
不仅仅是GSM技术, 华为终端芯片技术的突破也是在不间断地、孤注一掷地投入多年后实现的, 突破之前, 华为连续亏损了多年。华为终端芯片的研发可以追溯到2003 年,当时被称为梅里项目,但这个项目最终失败了, 时任海思总裁徐直军鼓励大家继续努力。
后来, 巴龙、麒麟系列相继问世, 包括巴龙720、巴龙750, 麒麟920、麒麟930 等, 直到麒麟950,华为的终端芯片才算真正达到工艺前沿,大获成功。到现在, 麒麟系列芯片已经可以与世界最先进的手机芯片媲美。
所以,危机也许不能轻易打垮这个不保守、勇于创新,组织充满活力的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