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妙夜:会说话的国宝,开启历史之旅

小冒坚持原创的594篇 倔强读书的灵魂,哪怕写书评会掉粉~

回忆我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一套书,就是我八岁那年的暑假,接触的一整套《世界未解之谜》,涵盖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人文方方面面。

那些丰富的内涵,打开了我对一个崭新世界的新认知,同时,那也是我记忆中,快乐吸收历史知识的最后记忆。

我能游刃有余应付历史考试,但我越发很难抗拒自己阅读历史的抵触情绪,直到学习理科,远离课堂,历史都变成我现在年读120本书里的严重短板学科。

所以,我尝试把自己当成个宝宝,用优秀的面向青少年的历史科普书籍,来一段一段丰富起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同时,更加积极地在旅途中参观各地博物馆——启程之前,我都会认真阅读相关书籍,有了理论铺垫,才不至于变成走马观花看热闹,完全不能体会那些简单粗糙的瓶瓶罐罐的意义。

这本我喜欢的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完全戳中了我这个博物馆爱好者的心。

它选取了10个古典文明代表性的精美文物,如古埃及月亮船项链、古希腊黄金花环等。

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最核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研究价值,如果愿意更深一步,是可以感受到国宝所折射出的民族命运与历史兴衰。

01 

用孩子的视角,切入文物贴近生活的点

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文明,不管如何令人惊叹,在不了解它们的人面前,尤其是心智仍在发育中的孩子们,讲述过于遥远和抽象的历史,文化,人物,器物,都不容易被接受,更别提激发兴趣。

这本《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巧妙地寻找了大家都能理解,且容易感兴趣的小而美的共同点,然后选取了最有代表性,且包含这些元素的物件,通过细节的阐述,串联起古埃及贵族的时代:

如果单纯填鸭式告诉孩子,少年法老图坦卡蒙陵墓发现了多个有共同之处的文物,所以可以结合史料记载和地缘因素,推断很多有意思的点:

  • 崇尚睡莲:睡莲是尼罗河流域十分常见的植物,清晨绽放,夜晚沉入水中的生长特征,带有死而复生的美好寓意。

  • 化妆审美:也偏爱大眼睛,因为他们坚信眼睛越大,就越能接收到来自神灵的启迪。

是不是就变成了一味硬核输出的历史教科书?

而书里则是一点一点,设置悬念,方便家长和孩子互动式学习。

例如古埃及少年法老图坦卡蒙,从题目就开始设置冒险元素,“少年法老重生记“

先从最有代表性的月亮船项链入手,娓娓道来月亮在古代埃及人心中的重要意义:

“项链上有一轮满月,满月的下方还有月牙、满月和月牙的组合,代表月亮的一个周期。”

月亮船项链的末端有一朵硕大盛开的睡莲,”重生“的意义更加完整。

睡莲两边各有一个花骨朵作为装饰,加重了意义,更重要的是起到平衡坠的作用——

埃及人在满足功用的前提下,用“创意+技术”竭尽心力诠释他们心中的完美。也让后人在枯燥的研究和观摩中,感受原始的美的传承。

所有的讲解,都是由有趣的故事作为开篇引入,放大文物的细节,一一细致讲解,带入关联的知识点,就像是真的身临其境,去博物馆接受了一次专为小参观者定制的私人解说体验。

用博物学的专业思维看历史,一样可以平易近人,妙趣横生。


02 

精美装帧——知识本就该是艺术的享受

我对采用特种纸的书籍都情有独钟,那是电子书绝对取代不了的仪式感。

高清大图,可以充分感受到千年之前震撼人心的古文明的精美匠心,可以从那些细节里,感受到尚存很多未解之谜的神秘魅力,不可思议的人事物的无限可能。

团队巧妙地将文物的图片,像是插画故事一样排列,配有活泼可爱的文字,仿佛绘本一般,进行探秘,一环接一环,由点串联起一个简单易懂的直观体系,浅入深出,触类旁通。

如果真的静下心来,去欣赏文物的艺术价值,会深深感受到,这个快节奏时代,我们忽略了很多东西:

人类因手的进化而进步:

从仅仅能简单地握、抓,拎,到可以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制作工具,

所以早期遗留的物件,就像人类从婴儿进化到小朋友的小创作。

经过“切”、“磋”、“琢”、“磨”,岩石由粗糙变得细腻;由冰冷变得温润,由沉重变得轻盈,由荒原的顽石变成沁透精魂的艺术品。

在那漫长的还没有文字出现的时光里,我们的祖先仅仅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并记录很多有待追忆的记忆。

但时至今日,手也因人类文明的进步,在逐渐退化。

不仅仅只是机械代替手作,人工智能替代人力,更是我们追求短平快的高效人生,忽视了体味这些“非必要无功用”的知识的摄取。

比手先退化的,是我们的心和意识,先变成了“美盲”。

03 

科普的本质应该是贯穿人类文化符合

历史虽然也是教育和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学科,但我们都经历过死记硬背历史事件的痛苦。

硬核痛苦的强制填鸭输入,至少不应该是历史教育的唯一方式,尤其是科普。

欧美顶流,早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这种结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博雅教育——

并不为职业技能、经济回报或某种意识形态而服务。

我们所欠缺的博雅通识教育,就是应该让更多的人,可以更加没有畏难情绪地,接触到更多让人望而生畏的专业科普知识,让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不只是属于少数人的坚持。

这也不仅仅是无用之美的消遣爱好,《优秀的绵羊》一书里,提到了广博多面科普的重要性:

只专注于某一小部分领域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知识断层,更是眼界的窄小,缺乏目标感,思维僵硬陷入定式,缺乏人生追求。

注重基本科普的博雅教育追求的是学识本身,所探究的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对知识的溯源,而不是去接受现有的知识;我们是可以通过对未知领域的思考,对新旧知识进行思辨。

《优秀的绵羊》:博雅教育和人文经典如何弥补“精英教育”的缺失

所以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因为背后团队坚持用心做最基础,即使收效甚微的科普推广,才能有优秀的书籍的存在,希望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人理解这份专业的美。

历史文化,本就应该博大精深但妙趣横生,一旦陷入魅力就不能自拔。


在万物混沌的时代,人类的祖先也是一片懵懂中艰难生存。

我们现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上下而求索。

“万物之灵者也,顾合于画,造乎理者,能画物之妙。昧于理者,则失物之真”。

我们观察真实的物体,研究抽象理性的科学,创造感性细腻的艺术人文,其根本都在于追求“理”。

这些早早就扎根心底的,最基础的规律观念,于个人成长,于小于大,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科学也好,学术也好,艺术人文也好,起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和坚持不懈的研究。

人文艺术不是天上触不可及的繁星,而是人们心中的一粒种子,静待发芽;

同样的,学术之美,也应该被大众知晓和欣赏。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