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是怎么造出来的?
商周青铜器以繁复精细让人惊叹,那个年代生产力如此落后,是如何做出那么多堪称奇迹的器皿的?这也是很多人感兴趣,乃至专家学者们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
秦公铜簋
走进曾经的“青铜之乡”——陕西省扶风和岐山县一带,或许我们今天无法完整还原当年的真相,但通过流传至今的古法工艺,依然能窥视一二。
扶风县法门镇,有一家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在这里,学者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试图探索和复原古代青铜器的生产铸造工艺。
第一步:备料
古代青铜器制作,通常采用范铸法,也叫模范法,先制作模范。从考古出土的资料来看,有陶范、石范、金属范,其中陶范最常见。
洗泥:
精选当地无杂质黄土,粗细相间,色泽均匀,然后经研磨、过筛、浸泡、取悬浮液、沉淀、晾干等步骤洗出来的泥,细滑软道,手感极佳,便于雕刻细腻纹饰。
然后把泥、沙、水按比例调和备用。
商早期铸铜陶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第二步:制模
刮削泥胎成型,放置阴干,再安置两足等部件,记得用泥填平预留的空隙,以便脱范后留空,最后组合拼对,阴干即可使用。
刮制泥胎
成型的模
第三步:做范
制模是为了得到外范,制范才是整个工艺中最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决定了成型的样子。
夯范:
将模固定好,表面撒上一层黑烟灰做脱模剂,填入泥料层层夯实,脱模后修整,阴干。
三块范对合就是完整的一个空腔,就可以进行鼎的浇铸了,这就是青铜器制作的“三合范”铸造法。
当然,依据器物不同,还有单合范、双合范、多合范等等。
夯范
夯制好的外范
第四步:纹饰
青铜器上精美的纹饰,就纯靠工匠在范面上的雕刻了,起稿、画线、挖纹、压纹、贴泥条,都是细活儿。
刻纹饰和刻章一样,范上的纹饰是刻反的,凸起的地方,对应在范上就是凹陷的。
纹饰雕刻
范面上雕刻的各类纹饰
商铜罍上的青铜兽面纹
第五步:铭文
青铜器内外的铭文,和纹饰一样,都依靠对范和内芯的雕刻。
外壁铭文,就是在范上刻字或粘贴反字泥条,取决于阴阳文的区别。贴泥条,保证细软的泥条紧贴范面,不断裂脱落,也是技术活。
制作外壁铭文
内部铭文,就要结合下一步的工艺才能进行雕刻。
第四步:制芯
青铜器有容量,要在浇筑时保留容量,光有外范不行,还要有泥芯。
芯盒的制作
用原先修整准备好的泥范,合范在里面反贴泥片,这是为青铜器的壁厚留空间,这就是芯盒。
制作泥芯也不容易,泥芯分腹内芯和腹外芯。
往芯盒里加泥料,不断夯实,夯至鼎腹部时,在表面撒上一层草木灰隔离开,这里分开的泥芯,里面的就是腹内芯,再往上往外做的那一部分,就是腹外芯。
腹外芯和腹内芯之间隔出来的空档,也就是鼎底的预留厚度。
这里把整个芯盒放到大的模具:耳模里面,再接着夯料,直至夯满芯盒。
泥芯制作
打开外范,去掉耳模,就得到了两个完整的泥芯,再将范面的泥片去除,青铜器浇筑的型腔就形成了。
腹外芯和腹内芯
上一步说的内壁铭文,就是在泥芯表面刻蚀或贴泥条出来的,等浇筑之后,就自然落到器皿里面了。
制作内壁铭文
第五步:浇铸
到这一步就简单了,阴干的泥范和泥芯焙烧之后,就能进行铜水的浇筑了。
范芯对合成套,空隙处为铜水流经的地方
这里有个很高超的工艺特点,就是青铜器是倒着浇铸铜水的。
倒立浇铸有很多好处,既方便合范,由于压力的关系,也会使气孔与铜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充型饱满,纹饰清晰,同时底部浇冒口形成的披缝也更容易清理。
西周铜鼎
第六步:打磨修整
铜液凝固后,打碎外范,去掉内芯,得到青铜器的毛坯件,最后需要对毛坯件进行打磨修整,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披缝,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完成了。
古代没有如今大工业的流水线,因而一套范芯,也就只能铸造一件器物,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青铜铸件打磨前后
青铜器制作流程图
这里的浇筑法,还仅仅只是青铜器制作的冰山一角,器物不同,器型不同,古人的制作工艺都会有所变化,如今很多青铜制作的工艺,至今都还处于失传的程度。
甚至就连这种浇筑法,也不一定就是当年原汁原味的工艺,年代久远,很多细节都有待探讨和争鸣。
商晚期三联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