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迁都的原因有很多,有几次就是因为黄河泛滥!

商朝的国君比较喜欢迁都。为了方便攻打夏桀,商汤把都城从商丘迁到了亳;中丁不知道为了什么,把都城从亳迁到了嚣;河亶甲为了解决内忧外患,把都城从嚣迁到了相;等河亶甲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祖乙又折腾了三次,先是把都城从相迁到了耿,而后从耿迁到了邢,最后又从邢迁到了庇,下面就讲讲祖乙迁都的过程。

其实啊,早在河亶甲继位以前,商朝就已经有点衰败了,国家内部王族争权,外部有中原之外的部落国家骚扰。河亶甲继位以后,通过迁都解决了内忧,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来缓解外患,虽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但已经为儿子祖乙做了榜样,打好了基础。

在祖乙刚继位的那一年,黄河开始闹水患了,因为国都相正处在黄河的下游,经常是一下雨就河水暴涨,河水一涨就会发洪水,都城的很多田地和房屋都被冲毁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这个事情,祖乙是吃不香睡不稳的。

此时在祖乙身边有一位臣子名叫巫贤,他的父亲我们在前面介绍过,就是同伊陟一起辅佐中兴之主太戊的贤臣巫咸。这巫贤也是一位能臣贤臣,看到君主有烦心事,就主动来进行化解。

巫贤对祖乙讲,您现在担心的事情,我非常清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无非是改变都城的位置而已。其实祖乙啊,早也有这个想法,只是迁都并非小事,一方面自己刚刚上任,二则心里也不知道迁到哪里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就让巫贤来参谋,新国都应该迁到什么地方。

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在巫贤的建议之下,祖乙把都城迁到了耿。可这一次贤臣也看走了眼,就在迁都的后一年,一场大水把耿也给冲了。祖乙没有抱怨也没有气恼,他再次迁都,这一次迁到了邢。

刚迁都一年,马上又迁都,肯定是有很多人反对的,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有谁反对,可在这次迁都的时候,有一部分商朝的公族并没有跟着祖乙走,他们留在了耿地。祖乙就把弟弟祖丙封在耿地,让他建立了耿国。

这次祖乙并没有迎来好运,在不久以后,河水再次把邢也可冲了,祖乙只好再次迁都,迁到了庇。不容易啊,这次终于算找对了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庇都没有发生水灾,祖乙在这里营建都城,建设宗庙、社稷,民众也终于可以安心的劳动生产了。

在庇安定下来之后,祖乙也向前几任天子一样,开始解决外患了。当时商朝的外部敌人还是东夷和各方不归自己管的部落、国家。祖乙就多次出兵主动进行征讨,打败了兰夷、班方和贵方等国,算是解除了外部对商朝的威胁。

有了稳定的国都,又消除了外患的威胁,祖乙还让巫贤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就这么一点点的,国家的经济开始恢复,国力开始增强,商朝在祖乙和巫贤这对明君贤臣的治理之下,又重新兴盛起来。

关于祖乙和巫贤几次选都城失败的事情,这也真怪不得他们。如果是放在今天,对于黄河可能会在哪里泛滥,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可在商朝所处的时代,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人任务。

别说在那么久远的商朝,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后,封建社会的帝王们都一直被黄河发大水的事情所困扰。据《资治通鉴》记载,西汉时期黄河泛滥,汉武帝就特别重视这件事,花了大力气堵塞黄河决口,还在上面修筑城池来震慑。按照《明史》记载,在元朝末年,因为黄河泛滥,朝廷官员修河堤的时候中饱私囊,最后激起了民变,这才有了朱元璋等人的起义。在清朝,甚至民国时期,黄河也时不时的就为患民间,那个时候的人类技术水平,都不足以预测黄河的走势。

要说这祖乙吧,也确实是运气不好,因为商朝的主要控制范围都在河南以及周边一带,正是黄河必经之地,黄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黄河一带人们的农业收成比较好,人民也愿意聚集在那里,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祖乙几次迁都都没有避开水患,跟这个的关系应该也是很大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