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禅只教了七个得意弟子,现在的太极拳早已不是杨露禅的风格
一 王总管、时贝勒、岳将军,三大弟子都没有本脉传人
清朝咸丰年间,杨露禅带绵拳入京,被同乡能人推荐到王府教拳,与府内拳师比武,打出名望,人称杨无敌。后有帝师翁同龢赠书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之赞美启发,受启发创了太极拳名,传授王公贵族,名震京师。
杨露禅功夫这么大,他的传人又怎么样呢?
杨露禅的大弟子是王兰亭。王兰亭是端王府的总管,特别喜爱武术,不但精明能干,而且个子高大,身强力壮。杨禄禅教端王子弟练拳的时候,经常用王兰亭试手讲解,挨打的比传授的体验劲路体验得更深,慢慢的王兰亭得到了太极拳的真髓。
在端王的安排下,杨露禅也充任旗营武术教官。只教旗人不教汉人,旗营中也是只教近八旗,不教外八旗。那时旗营分为东八营和西八营,东八营是善扑营,练摔跤的,西八营的生活奢侈,体质较差,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调整拳架,将原传中高难功架简化,动作越发松柔和缓,慢慢调理身体,从技术趣味入手,深得八旗子弟喜爱。
当时学拳者中大多人因受不了苦而学艺不精,他们的训练强度,比杨露禅三个儿子差太远了。仅有时贝勒之子时绍南,以及一位武状元出身的将军岳柱臣勤奋好学,并且正式拜师杨露禅,得了太极真传。
王兰亭后来入山求道去了,王兰亭教过一个李瑞东,二人是以兄弟相称。李瑞东自身就有武艺,而且为人处世非常周到,江湖关系很足,因为他与杨氏太极这个特别关系,所以他后来自立门户,另创了一路太极拳名。王兰亭同时期还有个师兄弟富周,但拳法没有外传。
杨禄禅教过很多人,但真下心血练的没有几个,纯功而言就更少了。后来时绍南得了天花病死了,岳柱臣又在边境战死。杨露禅再无心教拳,遂辞去武术教官之职,离开了旗营。
二 全佑、万春、凌山地位是奴才,不配与主子爷们称兄道弟
之外在旗营的下级军官侍卫之中,又有三人得到了杨露禅的传授,受到认可,是凌山、万春、全佑三人。他们各有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善刚劲,全佑则善柔化。所以这六人是杨露禅就本家之外的六位真传。
只可惜当时贵族上下观念很强,全佑与万春、凌山为神机营侍卫,本是杨露禅嫡传名手,然而因为身份低微而饱受王公贝勒歧视。同为旗人,他们识认为三人地位是奴才,不配与主子爷们称兄道弟,所以这三人是杨露禅亲传,却不得不转拜在岁数比自己还小的班侯门下为徒孙。
全佑酷爱太极,对杨露禅十分孝敬,杨露禅告老回乡,全佑尾随不舍,杨露禅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全佑的儿子后来独立了门户,按着汉姓成为吴氏太极拳。全佑的弟子王茂斋因为能实战,后来得了大名气,他传拳有一规矩:不教清廷亲贵。
杨露禅名下,余外多是带艺投师,从学多家。虽说博学,但对内家拳来说,传承不会太深。落入形式,便会有种种发明。有一位大枪刘,原与杨班侯对营教拳,也有过交手。后来投师过杨露禅,不过他的身份是八卦门董海川八大弟子。他的徒弟多习岳氏散手,后来他们多跟了凌山与全佑的弟子继续学习。
三 杨班侯教学严苛,中年离京,传承不广
太极拳本来是在外家拳之上的功夫。不仅是说这个拳理法技术如何高明,而是本来它就是在外家拳的基础上的提升,所以外家练法也都得过关。杨露禅对儿子十分苛刻,长子杨凤侯因为练功过度,积郁而逆反,后来染疾早卒了。杨露禅知道武功上身来之不易,杨班侯也被大强度训练折磨得几次想到轻生。
武术无论内家外家,都需要将一个拳势反复练习到一定的量,才能练出其中能力,然而最怕练拳走形,最好就是放慢动作,一边检查一边练习。根本是为练成严密的攻防线路,以及骤然发动的拳劲。所以练拳也就分了阶段,关键阶段需要老师看着。要练成独到功力,是十分艰辛的过程。
同样慢练,有人带着张弛,有人却只是松着,外观都差不多,效果却大不一样。而天真者以为,这么慢慢弄着,功力就会越积越深,有一天突然就成了高手。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天赋之外,重要就是苦练,杨家以自己的刻苦,成就了门人的虚荣,教的其实都是一样,并没什么秘法。杨露禅对三个儿子的监督已经一个松过一个,到了杨健侯时则越发不忍管教。杨少侯还能靠着理念正确与人动手,而杨澄甫此时,却只能说教的都是真东西,可就是身上没东西。
杨班侯传拳较早,对于杨家拳的很多比武,都是杨班侯代父应战的,打手比较厉害,有其父风貌。清朝时,杨班侯还在神机营上班一般地教着,民国后,民间的太极拳支系崛起,理念已经跟原传不同,杨班侯继承的严酷练法已经不能适用。杨家顶着正宗的名与实战,但是就扩大门户上已经很难招到满意弟子,杨班侯中年离京,正宗拳法没能传开。
四 宋书铭之后,太极拳变了风貌
辛亥革命后,全佑同王爷们一起被赶出王府,他除了武术之外一无所能,王茂斋收留他在家中,服侍寿终。王茂斋公开对弟子说:我师父是全佑,师爷是杨露禅。凡是满清皇亲国戚这些人前来投师拜门,一概不教。
凌山的弟子不多,他的弟子后来与大枪刘的弟子多跟了吴氏一门,后来又投入了袁世凯手下一位幕僚遗老宋书铭太极门下。宋宣称宋氏太极,他的理念与杨氏原传差异很大,是以推手问劲为主,但是他的理论高妙,推手又有妙法,以至于一时间备受追崇,影响很深。后来太极拳追求凌空劲等玄虚追求,多数理论是从他这出来的。
再后来民国后期,徒孙辈的请陈氏太极正宗入京,这些绵软轻巧的劲路追崇者多不能敌,但又固守理法,以至于杨氏太极拳的形式在变了味的情况下被“绑架”名义,与陈氏太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形态。
杨健侯自幼聪慧,对劲路理解颇深,也擅推手。因为待人宽厚,和了潮流,虽然与吴氏不是一路,但是根基稳固,后来杨少侯、杨澄甫在祖荫之下,发展得也都不错。但也多偏向搭手,而少了打手。杨班侯之技不再。
都说穷文富武,生活都过不上,哪里有精力练拳?然而练功强度又不是富贵人家所能承受,京城太极,玩玩而已,发展如此之大,只是闲人太多。原本无趣,因为这圈内圈外的胜负期待,反而有了趣味。
一门一代出一两个能打的顶着门户也就够了,有武夫顶着,名士可以畅谈高论,且坚信着,练不成的时候,怎么都不行,一旦某日开悟,便会厉害得不行。
城市中人,用武的地方,除了治病健体,也就是个买卖纠纷,体会不到绿林的残酷。结一班子师兄弟,遇着忙时好有个帮衬,打打太极,舒活筋骨多用几年,老了尽量不拖累人,也就是莫大好处了。安定,祥和,总是好的,上下所愿。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