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刻意练习”时代:我暂且看不清的学习时代
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我觉得是较为有趣的。这本书和《认知天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属于研究性调查报告,而非决断性的思想推广教材。《异类》一书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在江湖引起了较大纷争。每个人都可以针对这个说出最有道理的依据,至少在他们看来如此。如果能够结合“一万小时定律”,来看《刻意练习》这本书,我觉得应该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清晰很多。清晰到忘记你该如何正确地学习。学习,到底是越轻松越好,还是越困难越好?这类问题就是属于可以打嘴炮的,无论说哪种都是有问题,因为都可以举出例证出来。现在,暂时选择一种,应该是相对困难点好。并非自己是受虐狂,而是根据前面自己认为的逃离舒适圈,应该选择这种。
有时候学习很轻松,或者做一份事情很容易,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在自己看来应该是好事,因为会让你心里充满一种淡淡的兴奋感。只是这类感觉也许在慢慢腐蚀你的动力,直到哪天你发现自己已经动不了,也无法改变为止。什么时候会让你学习,工作是让你感觉很轻松的?一般有这三类:首先第三种,能够在你接触的学习和工作中普遍满足的人,应该不多。那么这时候可以讨论前两种。第一种,是属于放飞自我的。之前在某国企工作,那生活真的简直不要太好。反正也没想过升职加薪,每天基本上就是打卡上班,耍,打卡下班,吃饭,往复循环。这类情况下,基本上没有人管。那我怎么办?很开心啊,每天都是非常愉悦的,毫无压力。直到两三周之后,感觉自己在慢慢死去。有一句话说的很有意思:有的人三十岁死了,只是等到六十岁才埋。形容的就这类。所以,后来还是下定决心,跳脱出来,走一条较为艰难的路。第二种,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让人习惯的。每天你要做的事情是那么轻松,每天学习东西那么易懂,那么你的进步在哪里?就像之前参加培训,有的内容听起来津津有味,很容易理解,那么这些内容也许帮助真心不大。因为你太熟悉了。反之,当你听到有的内容感觉晦涩,需要思考、理解、讨论才可能懂一部分,再进行实践才有可能再懂一点。这时候,你就在蹒跚前行了。
这让我想到能力与岗位不也是如此吗?一个人在小队长的位置上干得很出色了,那么他就一直干小队长吗?也许是暴殄天物。把他可以尝试提拔到中队长位置。他能力不够怎么办?可以试错,只要他自己也想成长。任何岗位很多时候就是能力和岗位不匹配。这样才能带来挑战性,人保持警惕。坐现在的位置太顺心了,顺心到都不知道前面该如何走。等待自己的,就是身心禁锢。我现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集中式学习和间隔式学习的优劣到底如何?书中给了我答案,那就是间隔式学习更佳。集中式学习,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方法有效,因为它会爆发性地加深知识在你脑海中的印象,让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是有明显回报的。这种方法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当你暂停学习的步伐,就会有种“兵败如山倒”的感觉。之前集中的学习,记忆的大量内容,快速流失。这就好比喝水。炎热的夏天在外面,一瓶水你半小时不到喝完了,甚至十多分钟喝完,解渴了吗?也许是的,只是当你上了一趟厕所,就会继续口干舌燥。较好的办法是每次喝一口,润润嗓子就可以。人没有那么容易干死。如果一下喝水太多,看似满足了,实际只是一种虚假的感觉,最后坑自己。间隔式学习就是把学习的内容分成多个时段来学习,而不是一口吃掉。比如一天能够学完八节课的内容,分散成两个月来学习,每周一次。这样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对此,我略有怀疑。并非是这种方法不好,而是我怀疑,还有外在的因素在影响这类学习方法的效果。间隔式学习,有用的,也许不是在“间隔”这个动作,而是其中蕴含的内容。间隔的时间,其实也在学习着其他内容,加强你的学习技巧和分析能力。我不知道这个是否一定对,我也没法完全尝试。有时候放在自己身上的实验,其实太容易出现幸存者偏差了;当然,其他实验,差不多如此。目前所见,如果间隔式学习比集中式学习要好,为何后者还是被选择更多呢?我想,首要一点,就是心态的问题。也就是前面说的记忆快感,好像自己记得了很多东西。这本来没有问题,但是后续的遗忘也许会让人略有不爽。如果能够规避,其实也不失好办法。其次,有的人就是喜欢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初三学生很喜欢考试前背政史。难道他们不知道这种方法的后遗症很大吗?知道。不可否认,效果也很突出。前两天疯狂背这些东西,考试的当天还是留住很多在脑海,快速答题,也能拿一个和平时努力不对应的分数。至于考试之后遗忘干净的事情,没关系。这就好比“待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大不了,后续再磨枪就行。最后的原因,就更直白了。在《乌合之众》的笔记中,我曾提到,不要把每个人当成傻瓜。群体还是有聪明人,知道间隔式学习确实不错,但还是不会用。
原因很简单,效果太慢,反馈不直接。国外的教育虽然被一帮“精英”极度推崇,但是本书描写的国外教育,让我感觉和国内的差距并没有那么明显。也许,是翻译开玩笑呢?学校要成绩,家长和学生也要成绩,社会也要成绩。虽然大部分人知道欲速则不达,但是身处俗世,无奈却是经常。前面的间隔式学习(间隔练习)也许能够导致好的学习结果,又看到了一种学习方法,叫做穿插式学习(练习)。我的理解中,间隔式学习,其实就像让大脑在高度紧张的学习中,能够暂歇下;而穿插式学习,相当于偶尔换换脑子,保持灵敏度。
只是穿插式学习也有较大阻力。除了见效慢,还有一点就是对学习者的难度较大。因为穿插式学习的过程,你会接受两种及以上的内容,也许还不类似。这时候如果仅仅是做选择题,选一种,那么穿插式学习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一个: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我全都要。如果穿插式学习真的要奏效,这时候就对于学习内容的组合特别重要。在我想来,如同看《认知红利》中的复利效应一样,学习的内容差异性不要太大,不然大脑也许会死机。差异哪怕不大,也是不同的知识,那这时候就需要一种很强大的能力灌注其中:信息整合。我们课本上的内容不就是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排布吗?每学完一个章节,才会学习下一个。而且与章节相关的内容,也许在下学期或者更高年级。其实,这类设置我认为是没问题的。一个学期,就是学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三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我觉得学到后面,学生看到方程就吐的可能性会更大。这样打乱章节,其实还稍微好点。但是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如何把这些章节串起来呢?每一个章节你学的不错,和你期末能不能考好,不一定是必然关系。期末考试或者中高考,更多的是综合性问题,也就是多个章节混杂一起。你三角形证明能够明白,一次函数解析式会求,二次函数图像能够理解,相似的性质也会用。糅杂成一道二次函数动点存在性问题的压轴题,也许就会懵逼。
很多老师和家长说孩子没有学懂,如何如何。其实这就是对孩子的认识出现偏差。因为从小对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又有多少呢?这和公司里面用人是一样的。去做教学,教的学生提分快;做服务,家长满意度高;当咨询师,签单嘎嘎好。当校长,死翘翘。世上的人擅长的方面总会不一样。管理者不要和员工比专业技能,那是吃多了没事做。管理者擅长的在于统筹,而员工擅长的在于执行。中间缺少的某道能力,就是整合。到今天,学习三种相对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我不知道还能记住多久,因为我没有每种尝试。不过,在我想来,方法终究是固化的。记住方法蕴含的“道”,也许比了解再多的方法也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