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黄帝内经》学习如何做到“形劳而不倦”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形劳而不倦

《黄帝内经》的处世之道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我们今天讲一下“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的处世之道”。为什么会讲这个题目呢?主要是我们在推广和科普中医知识,养生理念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朋友。他们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很喜欢中医。但是人处于世俗之中,常常感觉很难出尘脱俗。中医养生讲的那些道理感觉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唯一可行的,好象就是吃点什么对身体有好处的东西,来抚慰被社会和现实蹂躏过的身心了。所以我们每次做养生节目也好,或者是发一些养生相关的科普文章也好,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各种食疗。但其实并非如此。做为养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吃些什么,或者做个什么特定的动作,比如八段锦、五禽戏之类的东西。那个都很好,但是还不够。养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养生的生活态度。或者,用更老派的话来说,养生其实是一种处世之道。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一下《黄帝内经》的处世之道。

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是讲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什么是“养生”?
第二个怎么能够做到“形劳而不倦”?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黄帝内经》的处世之道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养生

那什么是“养生”?所谓“养生”,就是 “摄生”“道生”。指的是保养生命达到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以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的核心是什么?“养生”的核心其实就是通过各种各样手段能够让人既健康又长寿。我们之前讲的像是吃一些养生的食物啦,或者做一些养生的锻炼,像八段锦太极拳或者是慢跑之类的,还有饮食的一些控制,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这些是不是养生?这些都算是养生的内容,但他们不是“养生”本身。

 “养生”的概念,其实要宽广得多。在《灵枢·本神》中,它就给养生提出了一个纲领性的文字,就是这段话: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段话其实对我们讲养生来说,很重要。它是养生的基本原则,最关键的地方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僻邪”并不是偏僻的邪气,“僻邪”就是指的邪气。“僻”指的不正,也就是邪气。

“僻”和“邪”都是指的邪气。“僻邪不至”就是说邪气不能够或者没有办法侵犯到人体,当然人体就不得病。“长生久视”的意思说是字面意思上一直能够看得见,就是视力一直是好的。它的延伸意义其实就是人的身体机能都是正常的,就是不但要活着,而且还得是正常地活着,健康地活着,这个就是我们《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目标。

怎么去实现目标?在这段话里面其实大部分内容也都涵盖了:“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当然除了这 6条以外,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面做了一个补充,就是养生的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里我们也不去一个个地解释它们的意思了,我们把它的核心提取出来,这些都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那应该做什么呢?我们看动词,我们说一句话最重要是动词,“顺四时”其中“顺”就是动词,同理“适”、“和”、“安”、“节”、“调”都是动词,这六个动词的共同点就是要调和人体以顺应天地的变化。就是说,要顺应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随之调适寒暑,冬天有冬天的过法,夏天有夏天的过法,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嘛。天冷有天冷的过法,天热有天热的过法,及时地增减衣物,选择合适的纳凉、避寒的方法。要调畅情志,起居规律安和,要调适性生活,或者说阴阳之合——当然这两个概念还略有不同。

第二段话里,所有的动词也合在一起,它其实也有一个核心就是“合适”“调和
”,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顺应天地自然本身的道理,而不是去违背这个道理。这个就是养生的最基本原则。无论是第一段,还是第二段,都是在遵循“顺应天地自然”这个基本原则。

我们这里给大家抽提一下,养生的基本法则就是

守常知节,顺其自然

第一个就是“守常”。“常”就是事物自身的规律,“守常”就是遵循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我们人生长有它的规律,生、长、壮、老、已。小孩子有小孩子的规律,成年人有成年人规律,成年人一定会衰老,这都是自然规律,那么我们要遵循这个规律。小孩子纯阳之体,其气在下,就是喜欢动,那就得让他动。老年人阳气渐衰,阴气自半,那就起居衰矣,那就要少动,微动,鼓舞阳气,而不是消耗阳气。当然也不能不动,动为阳,不动阳气就更容易衰弱了。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现在正是秋天,天气也是要一天天凉下去,然后会变冷,到春天就会转暖,到了夏天就会很热,就是“常”。我们就顺应“常”,这个就叫做“守常”。“守常”并不是固守墨守成规的意思,它是说遵守、顺应“常”,“常”就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太会改变的规律。遵守事物本来应当有的规律就叫“守常”。

“有节”是什么意思?“节”就是节律,在这里也可以把它引申为规矩,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规矩。因为我们生命本身是有节律的,所以我们做一切事情要有一个固有的,合适于我们自身规律的这么一个节律。比方说一天有昼夜的节律,有白天就有黑夜,人就要守常顺应白天和黑夜的规律,具体表现就是起居有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顺应天地自然的日节律,这样的话身体就会好。到了冬天我们就要潜藏,就要藏精于内,不能有过度的活动;到了夏天我们可以活动剧烈一点,甚至多出一点汗。为什么?因为夏天本来就是阳气在外,我们遵循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规律,这都是“守常”和“有节”的内容。所以想要做到“守常”和“有节”最重要的就是什么?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的“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就是事物本身应该有的样子。我们想要养生,想要“长生久视”,想要做到“僻邪不至”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顺应天地自然和人生自身所具备的规律。

那么问题来了,天地自然的规律和人身的规律之间哪个规律更重要呢?

天地的规律更重要。

因为人的规律是从属于天的规律,这就是我们中医非常重要的,也是《黄帝内经》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叫做“天人相应”的思想。人的规律一定是从属于天的,不可能说是人的规律跟天地之间的规律完全反过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讲到这里大家就会有个疑问。说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是现在都是996,都强调要积极要上进,有项目来了必须要做,时不时熬个夜,这也很正常,干脆有的职业就是长期值夜班,甚至完全就是日夜颠倒的。他怎么去做到顺其自然呢?

所以,我们讲的所有这些养生理念,在现在人看起来就觉得非常地不靠谱,不接地气。这些我们是无法实现的,对不对?养生和我们现在生活中还是存在巨大的矛盾的,对吧?养生说你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还房贷,要还车贷,要实现小目标小梦想,就必须得锐意进取,就要刻苦奋斗。哪怕我想躺平,有的时候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比方说我们“饮食有节”里面就包括不要抽烟喝酒。抽烟喝酒肯定是不好的。大家都知道抽烟不喝酒不好。为什么有的人还是要抽烟喝酒?有时候是人情往来,没有办法。过年回家大家都喝酒,好像也得喝对吧。那这个问题和我们养生之间怎么去处理呢?是不是我们“养生”就是一个空中楼阁,一定要出家去当和尚、当道士才能做到养生,或者说到七八十岁什么事都不管了,这才能够做到去养生的。当然不是。如果真的是年轻的时候不重视自己的身体,到七八十岁再开始养生,虽然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是效果肯定是差的,对吧?

但是,我们拿《黄帝内经》自身的思想来说,也从来没有说过“养生”就等于躺平了。

养生是养生,仍然是一个生活在俗世之中的养生,仍然是一个能够和每一个人自身的生活规律相适应的养生。在讲我们应该怎么做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古代的那些养生者,那些所谓的古圣人,他们是怎么做到养生,并达到这些养生的要求的。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面,它有这么一段文字就讲真至圣贤,就是说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四大类的养生大牛,就是特别善于养生的人。他们的养生经验,其中关于圣人的养生,它有这么一段描述。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后面这段话很重要,“适嗜欲于世俗之间”,他没有说要超世脱俗,他仍然是生活在世俗之间的。这个嗜欲,并不是人的嗜欲,而是世俗间的嗜欲。就是说圣人能很好地适应世俗间的各种“嗜欲”,各种风俗习惯。但是“无恚嗔之心”,没有这种不适合的负面情绪变化。他不上头,对不对?事情当然得做,但他不上头,“行不欲离于世”,所做的事情还是在世俗之内的,不是说都要让人出家去当和尚。

“被服章”三个字可以不用去管它,这是衍文,但是我们的习惯引古文的时候,还是把它所有文字都引出来,实际上这三个字是不应该出现的,可以把它删掉的,后面内容才是它实际要讲的。

 “举不欲观于俗”,就是他的所有行为都不会让世俗的人觉得很奇怪。我们现在有些人一讲养生,他就是长袍也穿上了,手串也戴上了,最近还说什么“佛媛”之类的,这个让正常人看起来就觉得很怪异,包括真正养生的人是不会做这些事的。他看起来跟平常人是一样的,不会让常人觉得很惊讶。

事情做不做?事情要做,但是“外不劳形于事”,这个劳形于事,不是说干活累了就不干了,而是不以做事为劳,那怎样才能够不以做事为劳,我们后面再说。

“内无思想之患”,很多人就会理解为清心寡欲,什么都不想。人是一个思维动物,他不可能做到什么都不想的。什么都不想,那就不是人,那是木头。

“内无思想之患”是说在内的这些思维活动不会给这个人造成困扰。怎样“内无思想之患”呢,就“以恬愉为务”,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自己开心为度,以开心为标准。

“以自得为功”,关注当下自身的感受,自身感受很舒适,或者自身感受很自然自得。这不是说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而是自己得到了养生的真谛,这就叫做“以自得为功”。能做到这个就做到“形体不敝”,这里“形体不敝”就是形体不会凋敝,不会损坏,就是不得病的,身体健康的意思。

“精神不散”,精神不会涣散,注意力、记忆力、处理事物的能力就不会衰退,这样的人也“可以百数”,也可以活到100岁。我们《内经》的养生的目标就是活到100岁,对普通人的要求就是活到100岁,为什么呢?因为100岁就是《内经》所认为的“天年”,这是天命之年,老天爷给你的这个数就是100岁,活到100岁你就完成任务了,完成目标了,活不到100岁说明你养生没做好。

当然,如果养生做得非常好,也可以“度百岁而去”,那就活得超过一百岁了。在目前阶段,我们能够活100岁就很不错了。那么我们怎么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呢?

其实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当中,另外一段文字里也讲到了,这段文字非常的重要,它其实就是三句话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这三句话中间是有一个递进关系的,首先要做到的是“志闲而少欲”,这“志闲”是什么意思?《灵枢·本神》有讲什么是志:“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虚而处物谓之智。”这里的志,就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目标,或者说志向。

“志闲”不是说没有想法,没有志向,而是志向很少而明确,不会变来变去。所以通常把“志闲”解释为思想闲静。一个人不能没有志向,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有一个志向。比如远景目标什么,近景目标是什么。但是我不能有很多目标。我今天想做这,我明天想做那,这样的思维就会很混乱,思想就闲静不下来。“志闲而少欲”其实就是说我们要能做到思想闲静,不会一会儿想追求这个,一会要追求那个。身体要好,社会地位要高,官要当得大,钱还得多,家里还要顺心顺意,那就不行。只有思想闲静了,欲望才会随之地减少,这就叫做“志闲而少欲,”,少欲实际上是“志闲”的后果,所以它文字上看起来是一个并列关系,在文意上它是有一个递进关系在里头的。

我们经常讲要清心寡欲,要少一点欲望。怎样才能减少欲望,志向肯定要明确。我想要把学习搞好,或者我想要学会养生,这个志向就非常地明确。当我明确了这个志向以后,我就不会再有其他的一些想法,比方说我要去享乐一下,要去吃一下大鱼大肉,满足一下口腹之欲,这些你就不会去做了。为什么?因为,目标很明确,没有贪图享受的目标在里头,就自然能够少欲。

那么怎么做到心安?因为少欲所以心安,因为你的欲望比较少,所以求之不得的情况就会少,求之不得的情况少,当然就心安了,就不会一天到晚心思浮动了。既然心境是安宁的,那么就无所畏惧了。无惧不是说这个人胆子有多大,而是不会再患得患失。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个人就不会焦虑。

什么叫焦虑?焦虑就是对未来不可知事件的恐惧,这是焦虑。既然不恐惧了,对未来的不可知事件并没有一个期待,因为我目标很明确。未来不可知事件很多,但是我目标很明确,就是这一个志向,按部就班地去做,为所为之事就可以了。对于事物的态度也很明确,就是顺其自然,尽所尽之力,成能成之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当然就不会因为患得患失而去焦虑了。


怎么能够做到“形劳而不倦”

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形劳而不倦”。为什么可以“形劳而不倦”?

因为,我们只做该做的事情,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是取决于最初的初心,“志闲而少欲”取决于你志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在讲你做什么事情,回到出发点,你的目标是明确的,而且是纯粹的,那么你就能专心地去做一件事情,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关注当下”,你把你手头现在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即使事情多一些,你也不会心不安,也不会患得患失。那么你也就不会感到疲劳,这就是我们经常给患者讲的一句话,叫做事情归做事情,但是不要带情绪,不要上头。尤其是动脑筋的事情,劳心劳力都不要紧,但是不要带情绪,不要上头。因为关注点是做该做的事,而不是事情的得失,所以也就不会因为得失而焦虑,这就是“心安而不惧”,能够使我们最终达到“形劳而不倦”的这样一个境界。

好,明白了这段话的意思,我们就能够理解《黄帝内经》的一个处世之道了,首先为什么讲处世之道?就是《黄帝内经》从来没有说要鼓励我们出世,没有要我们出家,不在俗世之中。它强调我们普通人还是要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但是在世俗之中我们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志闲而少欲”。明确我们的志向,并且不要有那么多的志向。多了就不叫志向了,叫幻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顺其自然,按部就班。这就是“法于阴阳”,那么就能够做到“知常而不妄”,“心安而不惧”。为什么说“知常而不妄”就是“心安而不惧”?因为我们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来自然就心安了。现在该做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到了冬天就要多穿衣服,到了夏天要少穿,到了晚上困了就要睡觉,早上太阳出来就要劳作,这就是叫做顺其自然,这就叫 “知常而不妄”。要是白天睡觉,晚上工作,这叫肆意妄为。这样就能够做到“知常而不妄”,就能够“心安而不惧”。

前面这几条都做到了,就自然而然能够“形劳而不倦”,最后达到养生的目的,就能健康快乐地活到100岁。我想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就是相当好的一个养生境界了。

《黄帝内经》的处世之道

最后总结一下,养生是要我们健康,不光是长寿,而且要健康。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在前面再加一句话,就是能够在世俗之间从事世俗的活动,不是说让你不工作,也不是说让你躺平,该做的事都能做好的基础上,仍然可以健康长寿,要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自然就能“形劳而不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