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奥地利女孩瓦格纳不顾父母反对,就嫁中国小伙:农村生活68年
在中国一个名叫湖沧的村庄里,有这样一座特别的坟墓:它是夫妻合葬墓,坐落在村子北面一片矮小的山丘上。
山有名,唤泉塘山,来源与丘旁水塘有关。顺着绿荫下的台阶缓步向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那造型稍显别致的合葬墓,墓碑上刻有夫妻姓名和生辰死忌。
丈夫叫杜承荣,出生于1908年,亡故在1990年;妻子唤华知萍,出生在1916年,亡故于2003年。
为什么说这座墓有些特别,理由在于妻子,因为她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奥地利姑娘。
18岁那年,姑娘因热烈的爱情告别父母故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这个异域他乡。
此后60年岁月,她始终将中国当作她此生最眷恋的土地,并“落叶归根”,选择永久沉睡在丈夫的身边。
她说,丈夫就是她这辈子的“根”,她心甘情愿为这个平凡的中国男人放弃自己的故土,谱写一段感人肺腑的异域爱情故事。
01,再见了祖国:18岁的姑娘怀着满心热恋无所畏惧跟着异国小伙离开了故土
华知萍的本名叫作格特鲁德·瓦格纳,出生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她的父亲是当地一名普通的警察,家境虽称不上富裕,但也衣食无忧,足以让格特鲁德·瓦格纳平安顺遂地长大。
1931年,无忧无虑的奥地利姑娘在经常玩耍的滑冰场上偶然邂逅了一位来自遥远中国的男人,他便是格特鲁德·瓦格纳未来的丈夫杜承荣。
杜承荣比格特鲁德·瓦格纳年长几岁,出生于中国偏远山村一户清贫人家。
他自小好学勤奋,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比维也纳报刊亭还不如的简陋房屋,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警校。
他获得省民政厅公费留学的资格,跨越汪洋大海,来到梦想中漂亮华丽的异域,接受先进警务训练。
他们的教官之一正是格特鲁德·瓦格纳的父亲。
某一天,难得有了空闲的杜承荣决定体验一下奥地利人最喜欢的业余娱乐:滑冰。他来到附近的溜冰场,换上装备,走入场地。
谁知,看似简单的运动偏偏难住了杜承荣,再加上黑头发、黄皮肤的他混在一群白皮肤中间十分显眼,是以慢慢得到别人的注视。
这样的注视,令杜承荣愈加害羞,脚下更加不稳。
就在他第无数次跌倒的时候,一只白皙柔嫩的小手伸到他的面前,姑娘清脆好听的声音随之响起在杜承荣耳畔:“来,我来教你怎么滑冰吧!”
格特鲁德·瓦格纳说的是德语,生怕杜承荣听不懂似的,又重复了一遍。
比姑娘更羞涩的杜承荣抬头,不经意间闯入一片仿佛蔚蓝大海般清澈的眼眸里。他稍怔,继而轻轻握住姑娘的手,艰难地站了起来。
在格特鲁德·瓦格纳耐心的教导下,杜承荣就像正在学习飞翔的雏鸟一样,从生涩,到熟练,很快掌握了滑冰技巧,并和奥地利姑娘熟悉起来。
他知道了姑娘的姓名,知道姑娘住在海尔马克街,知道她的父亲和自己拥有相同职业,就在附近的警察训练中心工作。
二人的关系在一次次见面中越来越亲近,最终杜承荣决定向格特鲁德·瓦格纳坦白自己的情感。
他选择在一片开满鲜花的山坡上表白。年轻的中国小伙颤抖着声音问年轻的奥地利姑娘:“你愿意嫁给我吗?”
因为担心格特鲁德·瓦格纳不知道中国的方位,杜承荣特地带来一份世界地图,指着那片辽阔的土地告诉格特鲁德·瓦格纳:“我的祖国距离维也纳很遥远……她正处于危难之际,我的家里也非常贫穷……”
可年轻的姑娘却用温柔的笑容抚慰了杜承荣的忧伤与忐忑,她笑着表示:“我愿意嫁给你,亦相信你的祖国一定会好起来,我们的爱情肯定能战胜所有困难。”
就这样,杜承荣和格特鲁德·瓦格纳确立了恋爱关系。
之后,格特鲁德·瓦格纳选择在一次聚会中“曝光”自己的恋爱,她口气平静地告诉友人们:“我决定和一个中国人结婚,哪怕我的父母坚决反对,我亦要如此做!”
诚如她所言,格特鲁德·瓦格纳的父亲即是反对最激烈的一个,他不想女儿嫁给异域人,不想女儿背井离乡,远赴中国。
但格特鲁德·瓦格纳的态度相当坚定,她对父亲说:“杜承荣就是我的幸福!”
格特鲁德·瓦格纳父亲的同事也在劝他,说杜是一个很棒的小伙,他特别优秀,配得上格特鲁德·瓦格纳。
甚至有一位同事,明言表示自己有两个女儿,只要杜承荣看得上,他愿意嫁出任何一个女儿。
同事们的态度慢慢影响格特鲁德·瓦格纳父亲,促使年迈的老人渐渐松动坚持,最后同意了女儿和杜承荣的婚事。
1934年末,刚刚度过18岁生日的格特鲁德·瓦格纳告别父母亲人和故土,毫不犹豫地登上前往意大利的火车,奔向由于学业结束,不得不在前一年离开的杜承荣和陌生的中国。
她向父母许诺,五年内,她一定会回到维也纳探望他们。
她于意大利港口,独自一人坐上轮船,经危险的马六甲海峡,颠簸20余天,抵达香港。
后历经周折,转道上海,并成功联系到正在杭州警校教书的杜承荣。
在上海繁乱的码头上,一脸茫然惊恐的异国少女一眼便看到一身白色西装的恋人,她像是离巢的小鸟,用飞快速度跑下舷梯,扑入恋人的怀中。
杜承荣欣喜地抱住格特鲁德·瓦格纳,轻轻亲吻她的发梢,安抚她慌乱的情绪。
很久以后,格特鲁德·瓦格纳才知道,杜承荣为了不错过自己,提前三天来到上海,一直守在码头,从未离开。
格特鲁德·瓦格纳感动地说:“我就知道,他不会骗我,他让我觉得,就算我受再多苦难,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02,你好呀中国:60年中国异乡岁月,她唯一遗憾的是没能再见父母最后一面
1935年早春时节,格特鲁德·瓦格纳与恋人在中国最美丽的西湖畔完成了他们的婚礼。
身穿洁白婚纱的异域姑娘手捧着鲜花,和丈夫一起接受好友们的祝福。
两天后,格特鲁德·瓦格纳又跟着杜承荣乘车去了他的家乡,并在青山绿水间,再度举行一场中式传统婚礼。
喜宴上,有很多只能看不能吃的食物,遵循习俗饿了大半天的格特鲁德·瓦格纳眼巴巴看着它们,委屈地问丈夫:“我可以吃吗?”
杜承荣点点头。但当格特鲁德·瓦格纳拿起馒头时,她的丈夫却阻止她塞入口中。不了解中国风俗的奥地利女孩更加委屈了:“你不是说我都能吃吗?”
杜承荣笑笑,柔声解释道:“可馒头不行,它是蒸出来的,在我们这里,结婚吃馒头,便等于与婆婆'争气’,寓意婚后和婆婆的关系不佳。”
格特鲁德·瓦格纳叹了一口气,乖乖放下馒头,换成其他食物填饱肚子。
婚后,小夫妻在西湖畔住了一段时间,后因警校不断迁移而辗转各处,直至1937年搬入重庆避难。
期间,格特鲁德·瓦格纳生下两儿一女。
艰难的时日没有磨灭奥地利姑娘心中的热恋,她不曾后悔嫁给杜承荣,跟着他吃尽各种苦头。
1946年,格特鲁德·瓦格纳与奥地利亲人恢复联系,得知父亲死讯。她非常伤心,为没能送别父亲最后一程而感到遗憾。
为了排解这种负面情绪,格特鲁德·瓦格纳特地向丈夫的好友借了许多德文书籍阅读,让思考占据思绪,拒绝继续“停留”懊恼深渊。
1949年,格特鲁德·瓦格纳第二个女儿出生之际,杜承荣拒绝了撤退台湾的提议,带着一家人回到故土生活。
他们住在祖辈传下来的老旧木屋中,每天早出晚归,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婆婆心疼格特鲁德·瓦格纳一双柔嫩的小手渐渐生出老茧,格特鲁德·瓦格纳却笑着说:“这也算是男耕女织了。”
她学会了做饭、学会了饲养家畜,也学会了缝制衣物、腌制咸菜。昔年漂亮的异域少女,一点点融入中国农村,成为为生计苦恼的普通乡野妇人。
格特鲁德·瓦格纳和杜承荣的大儿子杜强华对幼年母亲的辛劳有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对来访者表示:“我一直记得少年时江南的冬天,天气相当寒冷,房屋抵御严寒只靠一层单薄的油纸。”
“我的母亲特别不习惯这样的气候,十根手指全部冻出冻疮,红肿得好像一个个大馒头,可她还是坚持天天制作布鞋,为我们缝补衣服。”
“昏暗的油灯下,母亲通常一边干活,一边给我们小孩子讲童话故事,那个场景,我至今难忘。”
1952年,为供大儿子读高中,格特鲁德·瓦格纳卖掉自己从故土带来的金镯子,并学会饲养长毛兔,收集它的兔毛顶学费,给家人织毛衣。
1961年,杜承荣的父亲意外摔倒后感染细菌,格特鲁德·瓦格纳日夜守在公公病榻前照顾他,直至公公含笑病故。
8年后,格特鲁德·瓦格纳的母亲在大洋彼岸憾然离世,格特鲁德·瓦格纳伤心不已,觉得自己违背了当初向父母许下的诺言,亦没能与他们见上最后一面。
03,一生未曾悔:她说她不后悔嫁给他,她想和中国习俗那样,与他死则同穴
1979年,杜家的条件慢慢转好。格特鲁德·瓦格纳给故国政府写了一封感谢信,与丈夫重归平静生活。
可好景不长,仅仅10年后,年老的杜承荣便确诊了癌症。
听闻噩耗的杜承荣对生死看得十分淡,唯一牵挂的便是妻子日后怎么办。
他强忍病痛,安慰格特鲁德·瓦格纳:“别怕,我的病会好起来,我们还要一起去看长城,我想再陪你走一程。”
但他食言了。1990年,杜承荣的病愈加严重。
就在此时,奥地利的大使馆忽然给格特鲁德·瓦格纳寄来一封信,告诉她,她只要回到奥地利居住一年,便能重新获得奥地利国籍。
病床上的杜承荣十分欢喜,觉得妻子倘若拿回国籍,就可以在自己病故后回到故土,故而他劝说格特鲁德·瓦格纳回奥地利吧。
可格特鲁德·瓦格纳挂心丈夫,不愿在此时离开他。是以格特鲁德·瓦格纳拒绝了奥地利大使馆的邀请。
与此同时,格特鲁德·瓦格纳也很清楚,在杜承荣的心中最放心不下的即是自己,她想让杜承荣走得安心,所以她想尽办法取得已经盖章签字的奥地利国籍,令早就说不出话的杜承荣欣慰离世。
杜承荣病故后,格特鲁德·瓦格纳带着大女儿重回阔别半个世纪的故土。
陌生又熟悉的家乡、陌生又熟悉的亲人都让格特鲁德·瓦格纳百感交集。
她把父母的照片放入项链中,挂在脖子上,又紧紧搂住二弟的肩膀,听他讲述分别这些年的事情。
维也纳的市长欣赏格特鲁德·瓦格纳的坚强,不只授予她“荣誉市民”的称号,而且邀请她留在维也纳,但格特鲁德·瓦格纳再次拒绝了。
她只在奥地利待了百余天,便义无反顾重回中国,重回丈夫的故土。格特鲁德·瓦格纳告诉记者:“我从未后悔嫁给杜承荣,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我们很幸福很快乐。”
1995年,格特鲁德·瓦格纳又一次返回奥地利参加音乐节。
《蓝色多瑙河》旋律是那么熟悉又遥远,她第三次拒绝亲属和同胞的挽留,说自己早已习惯中国的生活,习惯东阳的一切。
回家后,日渐年迈的格特鲁德·瓦格纳叮嘱儿女:“在中国,有一个习俗是死则同穴,我希望你们在杜承荣的墓旁给我留一个位置,待我离开这个世界后,能与他永远沉睡在一起。”
2003年,86岁的格特鲁德·瓦格纳于山村家中突发脑溢血离世,儿女遵循她的遗愿,将她和杜承荣合葬在一起。
68年中国岁月,10来载独居时光,这位来自奥地利的平凡老人用她的坚持与爱恋谱写了一出感人肺腑的异国婚恋,她不是传奇,又胜似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