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从北京八达岭望长城内外
(散文)从北京八达岭望长城内外
文|01一线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进攻和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制约骑兵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攻防体系。建筑上“因地形”,即指根据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此原则有利于防守,也可以节省建筑材料。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典故“烽火戏诸侯”发生在当时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攻防,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建筑,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
长城既是农耕时代作为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还不是防御的最前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之一,有其艺术价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作为一种文化体现,也留下了《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秦朝时,范杞梁被抓到北方修筑长城,其妻孟姜女带着寒衣千里寻夫。到长城脚下后,不但未找到丈夫,反而被秦始皇垂涎。孟姜女终日痛哭,终于将长城哭倒,露出丈夫尸骨。百姓借此传说斥责了暴君对人民的残酷奴役,统治者借此传说宣扬了礼教中的“贞烈”,因此流传千古,如今山海关外凤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庙。
万里长城雄峙中国北方大地和南北广大地域,曾也包括历史上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长城带自远古至今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观察和理解长城带一切事物的关键所在。长城带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们都与当今分布在长城带的20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无论已经消失的还是至今继续发展的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长城除了有其有其艺术价值以外,还有其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比如,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因而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长城。其次,战国秦、赵、燕所筑的长城,是相当科学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军作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防卫是有效的。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驻大部队的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可以说,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是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长城现实价值体现在:首先,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征,将鼓舞着我们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勇攀科学高峰,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一个高度繁荣富强的国家。其次,战国秦、赵、燕长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们研究战国军事史的资料宝库。在今天战争仍然不断,和我国仍然处于战争威胁的形势下,研究战国秦、赵、燕长城,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其三,战国秦、赵、燕长城遗址,是长城沿线自然变化的历史见证。从它的断裂、侵蚀、湮没程度,可以了解各个阶段的历代地震、风沙、泥石流的变化规律。我们了解了这些变化规律,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及河北山海关等进行修缮,成为中外游者的旅游胜地.它绵延万里、巍峨壮观,气势雄伟,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已成为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长城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早成为了一种集体的记忆,一种民族的可见的文化形式,一种特殊的民族的精神上的体验,一种在恶劣环境下启示国人奋起的那种精神力量,实在是其他生物所无法替代的。
如今,在战国秦、赵、燕长城沿线,有着许多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绝大多数至今尚未开发。如果开发出来,将是我国的一大财富,并且是用之不竭的财富。我相信,它将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新七大奇迹之一,并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中名列第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
因为伟人的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于2006年9月16日上午和2018年05月08日下午两度从北京登上长城。
北京八达岭长城坐落在燕山山脉。燕山松柏苍劲,青翠欲滴,这里奇峰竞涌,山峦流翠,莽莽苍苍,姿态万千。那迷人的风光真令人心驰神往,如痴如醉。
今年庚子观国庆,眺望祖国,长城内外,山河壮丽,大河上下,川流不息,天安城楼,大快人心。天人交感,万种思绪,齐涌心头。
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耐人寻味。几千年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样的碰撞、融合中发展进步的。修筑长城,体现了对长城之外生活族群的承认,代表着一种共存共生、融合发展的关系。长城内外,是独立存在、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长城,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这一文化情结的表达。长城的每一块砌砖、每一块垒石上,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和平愿望。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人类的发展,也应当以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感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城文化底蕴深厚。因为长城,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中华各民族得以融合,中华文明秩序得以传承发展。特感诗《长城》献给伟大的新中国,献给我们伟大而充满智慧的华夏各民族人民,告慰中华先烈和前辈们!
总有一种声音在耳边响起,
华夏祖国是什么样子?
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委。
慈祥的母亲总是对我说:
“去长城吧,站在长城上你就会知道。”
终于,我到达了宽阔的城垣上,
登上了八达岭长城最高的烽火台。
伫立在这片热土上,
我仿佛触及到母亲的脉搏。
极目远望,金戈铁马,往事如云。
在广阔的天宇下,
这古老的城墙在群山万壑,
绵延伸展而跌宕起伏。
像矫健而蜿蜒曲折的东方巨龙,
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蟠伏在中华大地上。
像沉思的巨人,奋起的勇士,
默对苍穹,傲视长空。
长城那高大的城堡,一个连着一个,
一段城墙接着一段城墙,
一望无际,苍苍莽莽。
见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这条巨龙在飞舞,在翻山越岭,
在游向远方的天边。
再看是生命的记录,历史的见证。
长城流过了多少汗水、泪水,
在这群山之巅甚至代价了多少生命。
在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最浑厚的灰墙里,
铸就了东方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
长城,人类的巨著,中华之魂!
她是世界东方的一部气魄恢弘的史诗,
是两千年的风风雨雨镌刻下宏伟的篇目。
如今,享誉民族象征的八达岭长城,
成为了通向友谊交往的纽带和桥梁,
成为了是通向世界的窗口。
东方巨龙向世界传递一种声音:
我们热爱和平,
但也绝不允许任何侵略而打破和平。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设备技术、企业管理、网络与信息技术。个人辞条列入大型文献《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吉安市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编委。2020年荣获中国乡村作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