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易经》的渊源

道家学说之祖是老子,后来各派道家学说完全由老子思想流衍而出。老子及其道家学说对整个中国的民族尤其是汉族的社会生活,心理结构、思想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千年以来,道家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

《老子》与《易经》又存在相同之处,宋朝《易老通言》及明朝洪应昭《道德经测》都作过详细论证。

首先,从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上,也就是人与天地宇宙本体运行的自然规律上分析。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天地万物都有本始,既其根源,要识得其根源,才能虽然万物。如果能够认识万物,有能持守着万物的根源,一生都不会有危险。这里老子劝告世人做人处世,要认识把握“根本之道”,才能应付得当,办起事来,纲举目张,条理分明。

在《老子》五十一章中,他又提到“万物莫不遵道”。“道,是自然无为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意思是,世上万事万物必然遵循和把握“根本之道”,是“道”生存万物,德畜养万物,万物以各种形态呈现,环境使万物成长……生长万物不据为已有,造作万物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却不主宰。这里提示人们遵循自然规律(道),不干涉自然规律(道)。

老子一再提到“道”,“道”究竟是什么?实质上它指的是宇宙本源。在这里,老子不采取具体落实某种自然元素实体来解释宇宙本源。他用一个抽象的“道”来代替。这是一个假定的抽象概念,其实质是指宇宙的本源。

回过头来,《易经》中又是怎样说“道”呢?“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的核心始于阴阳两个基本概念。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产生昼夜、寒暑,自成阴阳。白天为阳,夜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这个阴、阳之道,急由太极所变化,同是指宇宙的本源。它与老子所称的“道”阴阳是自然规律,只不过广泛的推到自然与生活界的阴、阳之理来分辨理解而已。

《易经*系辞下》说:“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始作八卦。”这里一样提出了,人们仰观俯察万物与地理环境,结合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问题。两相比较,《老子》与《易经》围绕同样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界的总的问题:“把握宇宙本源,遵循自然规律”。综观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提法不同,《易经》上称宇宙本源为“阴阳太极”,也就是老子称之的“道”!

来自: 行为准德为先 >《术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