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魏裔介做序,江都刘师峻主编的《曲阳新志》收录了曲阳境内所有的佛寺名录,数量之多,超乎想象。
嘉山在县城东北,又名嘉禾山。唐代郭子仪曾在此大败史思明的叛军。山势平地崛起,蜿蜒十里,挺拔俊秀。嘉山夕照是有名的景色。山中原有乔木众多,松柏葱葱。后来定州造开元寺塔时,砍伐一空,终不复旧日景象。小编以为,这些有民间传说的性质,树木的生长,自然主要是靠自然环境,宋之后或许气候变化,降雨量变小。
东桥寺,在东郭外,明代万历四十六年,改建与东郭外之北,改名新寺。
修德寺,在曲阳城西南(现在的小南关),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后世屡经战乱,屡废屡修。最后在日军侵华期间,又被损毁,仅存佛塔一座,是为修德寺塔。此塔平面为八角形,上为楼阁式,下为花塔式,共七层,总高39.29米。此塔造型独特,国内罕见,第二层相对高大,周身砌筑小塔110座,有“大小互融,重重无尽”的华严法界胜境,即所谓花塔。塔身原有石碑一方,碑文为:“大宋天禧三年四月八日,水斗岩等村邑众共修舍利塔一级。”水斗岩,小编以为就是现在的水窦涧村。
城南十八里有少容山。相传常山女道士昌荣隐居此地,自称殷女,食蓬饮露,往来山下二百余年,而容貌如少女,故而山名少容山。另外还有黄石公的传说,聊记于此。古时有上阁、下阁、菩萨、钟楼等八座寺院,故称八会寺。初建于齐周,逐渐成为冀中佛教圣地,并有“先有八会寺,后有五台山显通寺”之说,可惜毁于清末兵火。
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西郭村的清化寺静智大师建造了经幢一座,现在或许存于北岳庙中。经幢局部刻画繁复,不再是唐宋时期的简练风格。
清化寺,有唐开元八年(720年)释迦佛造像,“佛头原佚失,都找到并按原样补刻上去,佛像面圆丰颐,弯眉曲目,内着僧祗支,下著长裙,身着袈裟,施无畏和与愿印,袈裟紧贴身体,衣纹褶皱,富于节奏的变化,很有动感”。
《定州志》云:“浮休字,在水窦岩石高处,乃张鷟(音卓)别号,随东坡游而书焉”。从字的风格来看,接近苏轼。明朝嘉靖年间《真定府志》记载有:“水窦崖,在曲阳县西北五里,水势飞泻于两岩之间,岩巅有苏轼书‘浮休’二大字,元卢挚因取名曰坡仙峡。”
金章宗尝游此赋诗:断岸连苍山,寒岩多积雪。中有万古泉,淙淙声不绝。
枣林村,即现在的晓林。当地口语里面,仍然称晓林为“枣林”。
柏林院,在县北四十里。旧有古柏五十余株,苍翠茂密,其根盘踞石上,明末已伐尽。县志中,顺治十三年,曲阳人口仅有三万七千二百四十七。70个寺院,折合每个寺院需要532个人来供养,负担太重了。从这个角度看,寺庙的衰落,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