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 文 化 回 歸 生 活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诗经里的草木
楚辞里的山风
文选里的骨气
白话文里的革新
是散发美学光芒的意象
它成为我们的初心
文化是春秋时的争鸣
魏晋时的风流
唐诗宋词的韵律
明清小品的清雅
是一切先人的文学
它成为我们的底色
文化也是夏商周青铜
秦俑汉陶,唐宋瓷器
是那些历经岁月的器物
它成为我们的灵魂
头上有天,是“雨过天青”
脚下有地,是“地上清霜”
门外有山,是“青山妩媚”
门内有月,是“今夜月明”
至于小桥流水,大漠孤烟
更是寻常诗景,很多时候
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追求生活中的文化与审美,更多的是找到文化在生活中的依附,那便是时下所说的“生活美学”,比如我们追慕魏晋的风流,唐代的雍容,宋代的典雅,明代的精致,无一不是对文化与美学的向往,但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和审美,如果只停留在过去,会让我们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现代美学源于十八世纪的德国,在近代的时候,由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引进中国,一百多年前,“西学东渐”席卷华夏,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从少年抓起,“知识以外,兼治美术”,他指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美育教育,希望由此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美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的丰饶与深厚,其实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蒋勋在《美的沉思》一书中说,“因为美,我们便可以继续前行”,中国文化的觉醒刚刚起步,对于孩子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是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是对那些传统手艺的学习,这样才能留住中国的精气神,成全中国文化在未来的高级表达,于是文化于无形之中,成为了一种奢侈。
人们常说“在博物馆里养孩子”,对少年的美育,除了博物馆,还有艺术展,在这些地方,他们能接触到最核心的艺术,他们会因为一幅年画,一件泥塑,一把紫砂壶,去了解背后的故事,任何一个门类,都通向中国美术史的领域,这便是个人修养的提升。如果说,一个人的素养是个人气质的提升,那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整个社会的素养就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从当下的环境而言,虽然汉字诗意的语言环境已经消失,不大可能造就全民的美学环境,但随之而改变的,是越来越多的设计语言,包括传统手艺者,建筑设计师,带着我们骨子里的文化,融入到生活之中,触动着我们最隐性的记忆。
有人觉得文化“无用”
有人在盘算着“有用”
今天的我们都走得太快了
快得每个人都变得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追求物质的奢侈
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
却不曾关怀我们周围的文化语境
愿我们都能慢一点
提升我们的学识,修养,审美
让文化回归生活之中
完成“中国文化,当代表达”
让中国回归东方
这才是最有用的事
2、1-2篇原创文稿(艺术家自己或评论人针对作品的评论或赏析解读);
4、在其他平台原创刊发的,请加“游观”为白名单后,再进行投稿。
主 编:朵庆彦(汲云轩)
/
此文章图片来源于 网 络
本号所登载之文章,除部分原创外,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