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含答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符号( 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符号(dm)、(厘米)符号(cm)、(毫米)符号(mm)、(微米)符号(μm)、(纳米)符号(nm)。换算关系为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1μm=(10-6)m,1nm=(10-9)m。
2、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测量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两部分。
4、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其他单位还有(分)符号(min)和(小时)符号(h)。换算关系为1h=(3600)s,1min=(60)s。
5、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减小)。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1.2 运动的描述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在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3 运动的快慢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字母(v)表示。速度公式(v=s/t)。速度基本单位(米/秒)符号(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符号(km/h)。换算关系为1m/s=(3.6)km/h。
3、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某人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1,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v1v2/(v1+v2))。
5、某人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2)。
1.4 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
第二章 声现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通常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真空(不能传声)。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要区别出回声,至少要离障碍物(17)m。
4、在比较小的房间里听不出回声,是因为人与障碍物太(近),(回声)与(原声)混在了一起,所以听不出。
5、两同学分别站在一根长铁轨的两端,一人敲击铁轨一端一下,另一人会听到(两)个声音,第一个声音是(从铁轨中传来的),第二个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2.2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是指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3、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这两种声波人都(听不到)。
4、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也与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5、能听出是哪首曲子是利用(音调),能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是利用(音色),能听出是哪位同学在说话是利用(音色)。
6、女高音唱歌,男低音伴唱,(女高音)的音调高,(女高音)的响度大。
2.3 声的利用
1、可以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呐和B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超声波清洗和碎石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的角度,噪声的定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的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3、控制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在(传播过程中)防止噪声(传播);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4、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第三章 物态变化
3.1 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摄氏温度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35℃)到(42℃)。
3.2 熔化和凝固
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时(吸)热。
3、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时(放)热。
4、有(熔点)的固体叫晶体,如(冰、海波、金属);没有(熔点)的固体叫非晶体,如(蜡、松香、玻璃)。
5、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水的凝固点是(0℃)。
6、温度处于熔点或凝固点的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7、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上升)。
8、晶体熔化要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晶体凝固要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3.3 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时(吸)热。
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时(放)热。
3、汽化的两种形式是(沸腾)(蒸发)。
4、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5、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6、液体沸腾要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7、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8、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9、液化的两个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0、被100℃水蒸气烫伤要比被同温度的沸水烫伤(严重)。
11、冰箱工作时,制冷剂在冰箱内部(汽化)(吸)热,在外部(液化)(放)热。
3.4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吸)热。
2、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时(放)热。
3、深秋早晨窗玻璃上出现水珠是(液化)现象,水珠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盛夏开冷气的屋子窗玻璃上出现水珠是(液化)现象,水珠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早晨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华)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夏天湿衣服变干是(汽化)现象;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干冰在常温下直接(升华);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玻璃壁变黑是(凝华)现象。
第四章 光现象
4.1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是指(能够发光)的物体,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是一条表示光传播的带(箭头)的(直线)。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
4、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合(3×105)k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慢)一点儿,光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光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玻璃中(快)。
5、光年是(长度)单位。
4.2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这两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光的(漫)反射,坐在边上的同学看不清黑板另一侧的字,感觉黑板反光是光的(镜面)反射。
4、当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0)度。
4.3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
2、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4、人看到平面镜里物体的像,实质是物体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所以成的像位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
5、实像是由(光)相交形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6、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汽车后视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4.4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即光速(快)的介质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即光速(慢)的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即光速(慢)的介质斜射入(空气)即光速(快)的介质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都是(0)度。
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4、当人们从岸边向水中观察时,水中的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看到的鱼其实是真实鱼的(虚)像,真实鱼在看到的鱼的(下)方。
4.5光的色散
1、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红外线的应用有(遥控、夜视);紫外线的应用有(杀菌、验钞)。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5.1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改变)。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4、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射向虚焦点的光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5、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且这些焦点的焦距(相等)。
5.2生活中的透镜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凸透镜成像一般规律: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实例是(照相机);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在(二倍焦距处);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在(二倍焦距以外),实例是(投影仪);物体在焦点处时(不成像);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在(物体同侧),实例是(放大镜)。
2、凸透镜成像深层规律:无论虚像还是实像,像变大时,像距变(大);(二倍焦距)处是成实像时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越(大);离焦点越远,像越(小)。成实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处,物与像的间距是最短的,为(4f)。
3、凸透镜成像的位置可以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中任意两条来确定,这三条特殊光线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过(光心)的光;过(焦点)的光。
4、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要使(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处在(同一高度)。
5、如果将凸透镜遮挡一半,则光屏上的实像会变(暗)。
6、摄影师给小明照了一张半身像后,在照全身像之前要将相机(远离)小明一些,并(减小)镜头与底片之间的距离。
7、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5.4眼睛和眼镜
1、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2、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6.1质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kg)。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符号(t),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符号(g)和(毫克)符号(mg)。换算关系:1t=(103)kg,1 g=(10-3)kg,1mg=(10-6)kg。
2、实验室里测质量的工具是(天平)。
3、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然后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则物体的质量为(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的和。
4、用(镊子)取砝码,读游码示数时要读游码(左)侧的刻度。
5、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如果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则要将(平衡螺母)向(右)侧调节。
6、如果没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处就调节平衡,则测得质量比真实值偏(大);如果使用磨损的砝码进行测量,则测得质量比真实值偏(大)。
7、如果把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进行测量,则测量结果要将砝码质量(减去)游码示数。
8、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6.2密度
1、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密度公式为(ρ=m/V),单位是(kg/m3)和(g/cm3)。1g/cm3=(103)kg/m3。
2、水的密度值是(1.0×103kg/m3),其物理意义为(体积为1m3的水,其质量为1.0×103kg)。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6.3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固体密度时,为了减小误差,要先用(天平)测(质量),后用(量筒)和(水)测(体积)。
2、测液体密度时,为了减小误差,先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再将(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并记下体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再计算液体密度。
6.4密度与社会生活
1、水在(4℃)时,密度最(大),其值为(1.0×103)kg/m3合(1.0)g/cm3。
2、用质量相等的两种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金属制作合金,则合金的平均密度为(2ρ1ρ2/(ρ1+ρ2))。
3、用体积相等的两种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金属制作合金,则合金的平均密度为((ρ1+ρ2)/2)。
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请转发给周围的人,这也是对王老师最大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