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张风莉 | 来源:(ID:tsgsc8)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诗文六百多篇,每篇都闪耀着情感和理性的光辉。
他为祖上的“德风”和“功业”而骄傲, 他一直梦想着能阔步仕途,重振家族。
但是短暂的仕途巅峰过去之后,在而立之年,他的人生便急转直下。
因为“永贞革新”的失败,他受到了牵连。33岁那年,他先是被贬到永州,过了十年,又被贬到柳州。
47岁那年,在压抑和愤懑之中,一代文豪客死异乡。
他,就是柳宗元。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长安。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一带。在北朝时,柳姓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并称“河东”的三大著姓。
柳宗元的祖上世代为官。他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官居尚书省的就达二十多人。
对于自己的家族,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经衰落,他的曾祖、祖父只做到县令一类的小官,父亲柳镇担任的是更为低级的官吏。
祖先的声望与功名虽已远去,却不能磨灭柳宗元心中对其深深的向往。
柳宗元决心刻苦读书,追慕先祖,大展宏图。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是涿郡范阳卢氏,世代为官。所以,卢氏既有文化,又刚强贤惠。
在母亲卢氏的教导下,柳宗元四五岁时便能熟读古赋。
公元785年,“泾师兵变”后接着发动军事叛乱的藩将李怀光,在河中府被围身死。柳宗元应崔中丞的邀请,代为皇帝写了一篇《賀平李怀光表》。
这篇表是我们今天可以见到的柳宗元最早的作品。他在这篇表中采用了很难掌握的骈文,且措辞练达,对仗工整,颇富气势。
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一开局就出手不凡,少年才俊,一时传为美谈。
21岁时,柳宗元高中进士,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海选队伍中脱颖而出。
26岁时,柳宗元又通过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授集贤殿书院正字。之后,又被任命为蓝田县尉。
30岁时,柳宗元被调回长安,33岁时已官至礼部员外郎。
柳宗元早年的的仕途,如花似锦,顺利地令他的同行嫉妒。作为一颗政坛上崛起的新星,他的周身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公元805年,唐顺宗继位,改元永贞。
顺宗继位后,开始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发起了一场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弊政为主要目的的政治改革运动,史称“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持续了一百多天,最后因宦官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最后失败。
李纯即位后,王叔文和王伾即被贬杀,另外参与革新的八个干将都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就是这“八司马”中的一员,在这场政治灾祸中,他被贬到了荒僻的永州。
昨天还是前途大好的朝廷要员,今天已成戴罪之身。年轻气盛的柳宗元,难以接受这种命运的突变。
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写到:“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身残家破,为世大缪”。
面对族人的抱怨和责难,柳宗元的心里更是充满了愧疚:
“宗元不谨先君之教,以陷大祸,幸而缓于死……罪恶益大,世无所容。”
唐代的永州,远离中原,人烟稀少,州城仅局限于潇水东岸的一小片区域。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永州“元和初仅有户八百九十四”。
柳宗元不想离开长安,不想就此中断他一帆风顺的仕途,但是巍巍帝都,从此以后,却再也容不下他了。
他,不得不出发。
柳宗元的父亲和妻子在几年前就已去世,他没有续弦再娶。所以,此次前往永州,漫长的千里之行,他将带着老母。
柳宗元辛酸不已,他“家缺主妇,身迁万里。茕茕孤立”。
坐着那辆破旧的马车,行驶在烟尘弥漫的官道上,柳宗元悲怆的泪水,不禁滚滚而下。
到了永州以后,柳宗元的日子并不好过。
他的工作倒是清闲,因为那里的官员把他当罪臣看待,自然不会委以重任。
让柳宗元心寒的是,他在永州连一个安身之处都没有。“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之下”。
因为水土不服,加之“诊视无所向,药石无所求”,柳宗元的老母到永州半年就染病身亡,柳宗元“孤囚牢系,魄逝心坏”。
永州又多火灾,子厚“五年之间,四为天火所迫,徒跣走出,坏墙穴牖(yǒu),仅免燔(fān)灼”。
王叔文被处死以后,柳宗元更是自感于党人中“罪状”最甚,终日惶惶不安,担心遭到杀戮之祸。
亲人的去世,生活的艰苦,还有政治上的威逼,使柳宗元心情郁闷,健康也大为受损。
在这种心境之下,柳宗元写下了著名的山水诗《江雪》:
《江雪》只有区区二十字,但历来为人所称道。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烘托了一个宏大广阔的背景,营造了一种幽僻冷寂的气氛。
在这种冷寂孤凄的氛围中,诗歌中的主人公不畏寒冷,在茫茫的江面上垂钓。无比凄寒的背景之下,只有他在独自垂钓。
他钓的是鱼吗?不,他钓的是千古愁情与孤独。
他身处的果真是冰雪之境吗?不,那是笼罩在他头上的白色恐怖。
严寒凛冽的冰雪天里,他敢于垂钓,说明在内心里,他并没有屈服。
他,就是柳宗元。
公元810年,柳宗元来到永州已经六年,在风景秀丽的愚溪旁边,他为自己筑造了一所新的房屋。
历经飘零,柳宗元终于有了固定的住处。他怀着欣喜的心情,写下了《溪居》一诗:
这首诗表面上看起来,柳宗元在庆幸自己被贬,才在南夷享受到了如此宁静闲适的乐趣。他似乎沉醉在自己“农圃邻”和“山林客”的生活里,而达到了 一种“长歌楚天阔”的超然境界。
这首诗的意境,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何其相似。柳宗元似乎在刻意制造,一种令自己和读者都比较轻松的感觉。
但是不论怎么读,我依然能读出,柳宗元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无奈和酸楚。
或许,陶渊明在他的诗歌里,是真的洒脱;而柳宗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强颜欢笑。
812年,是柳宗元来到永州的第八年,他对再获朝廷任用已不抱希望。他著书立说,探访民情,悲伤抑郁的心情似乎渐趋平和:
这是柳宗元经过黄溪时,听到猿猴的哀鸣有感而作。
猿猴的啼叫,历来“哀转久绝”,令闻者悲恸不已。郦道元的《三峡》中写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但是,此时的柳宗元,行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溪路上,听着“两岸猿声啼不住”,却再也不会泪湿衣裳。
因为来到永州的八年里,他为自己哭泣的已经太多。现在,“孤臣泪已尽”,猿猴再怎么叫,也只是虚啼一场。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柳宗元在永州谪居的后期,竟然写了这样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境和画面太美,让人很难相信柳宗元在一生中,还曾有过如此惬意、舒心、忘我的时刻。因为同样是渔翁,这首诗中的渔翁和《江雪》中的那个渔翁实在是迥然不同。
但愿,那个“欸乃一声山水绿”的人,就是柳宗元。哪怕他的生命中,仅仅有过一次这样愉悦的体验,对于他的心灵也是一种慰藉了。
因为有职无权,柳宗元在永州基本无事可干。公务之余,他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永州的大自然。
在这个世界上,就算所有的人都跟你过不去,你还可以拥有最后的温暖。
因为山川会抚慰我们,大地会抚慰我们。
在几近绝望中,柳宗元走向了永州的山水。他与山川相晤,与自我对话。
当一个人的内心里,郁积了太多的东西,他必须为那些东西找到一个出口。
柳宗元找到了这个出口。他不但由此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游记的不朽之作——《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写了八个景点,虽然都是写山、水,但柳宗元运用精细的描写手法,使得每处的景点各具特色,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更重要的是,《永州八记》通过描摹和慨叹那些被遗弃在荒野中的绝美景点,借此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幽怨之感。
所以,柳宗元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景色与深刻的心灵相结合,景色也便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了。
在柳宗元人生的低谷时刻,永州无条件地接纳了他。
柳宗元用自己的才情和心血,又回报了永州。
柳宗元的生命,注定要和永州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永州的山山水水,也注定要永远地沾染上柳宗元的气质和诗意。
柳宗元一生留下了六百多篇诗文,其中有三百多篇作于被贬永州时期。
那生命中最为沉寂的十年,却是柳宗元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等方面,大放光芒的十年。
不经受命运残酷的洗礼,就无法得到它丰厚的馈赠。
不进行灵魂的自我救赎,就无法升华出绝美的诗文。
公元815年,柳宗元来到永州已整整十年,他决定在这里度过余生。
但是,一纸宣告进京的诏书飞到了他的手中。
柳宗元喜不自胜,他觉得机会终于来了。熬过了千辛万苦的时光,他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但是没想到回到京城没几天,他和好哥们刘禹锡在游玩玄都观时,因刘禹锡写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惹怒龙颜,于是他和刘禹锡再度被贬。
这一次,柳宗元去的是更为荒凉的柳州。
将一个人无情地打击十年,已经是非常不人道的惩罚了。那些统治者还嫌柳宗元在永州呆的太舒服,所以在十年之后,还要将他再残忍地戏弄一下。
这就好比把一个已经坠入井底的人,捞上来举得高高的,再狠狠地摔下去,他就是不死,也活不了几天了。
从极度的热望,到急速的幻灭,柳宗元所经受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初到柳州,登上柳州城楼,柳宗元的心情是这样的:
此时的柳宗元,已不会为自己的遭遇潸然泪下。他彻底地麻木了,他知道自己已无力反抗命运。
在他的心中,只有茫茫的愁思,那飓风,那密雨,都会使他胆战心惊。
唯一使他感到安慰的是,这一次虽然贬得更远,但是职位却提升了,他是作为柳州刺史上任的。
他终于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哪怕为一方的百姓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来到柳州的第二个月,他就开始修复孔庙,兴建学堂,释放奴婢,改革边地人民一系列的生活陋习。
他不知道,他的生命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他只是努力地燃烧自我,为别人照亮。
他已有很多年没有回乡,他料定自己今生再也回不去了:
819年,朝廷实行大赦,柳宗元也在大赦的名单之上。但是当皇帝的诏书抵达柳州时,抑郁半生的柳宗元已经病逝他乡。
他没有等到生活柳暗花明的那一天,他没有等到命运峰回路转的那一刻。
带着愤懑、愁情与遗憾,他离开了他曾经深爱的世界,却将无限的同情、叹惋和敬仰,永远地搁在了人们的心上。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中学语文教师,白银市作协会员。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专栏作家。本文作者授权首发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