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歧:走笔萧公馆(五)萧龙友定居京城,弃官行医

邹开歧:走笔萧公馆(四)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走笔萧公馆(五)一一破解萧氏家族龙飞凤舞的传世密码
谨以此文纪念京城名医萧龙友诞辰150周年
仕途为官 是非分明
弃官行医 情系民生
光绪二十三年(1897),萧龙友考中拔贡。殿试后,充任八旗教习。仍然一面教学,一面钻研医术,常与京城名医往来,医业日渐进步。这些日子,虽然未曾以医为业,找他治病的,却越来越多。
当时正值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光绪怆惶西逃。
萧龙友饱经忧患,曾被乱军抓去当过夫役。
战乱平息,按照朝廷惯例,萧龙友分赴山东候补。赴任前,偕同夫人前往武昌,向担任县令的父亲萧端澍辞行。
父亲告诉龙友,“今后湖北、四川两地家人能否仍如以往那样团结友爱的一代一代传下去,就要看你能不能起到表率作用了。”
龙友及夫人向父亲表示,决不辜负父辈的厚望。
到了山东,萧龙友先后担任济阳、淄川知县。当时正值变法维新开始,行新政,废科举。山东省会决定设立高等学堂,萧龙友主动争取为学堂草拟章程,并兼任教习。因办理教案中,同主张办洋学的外国神甫作斗争而深得人民厚爱。
出巡时,常为百姓治病,民间传为好官。
1914年,萧龙友奉调入京。历任北洋政府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府院参事等职,还被内务部聘为中医顾问。工作之余,仍然悉心研习医药。
当时,北京城里很多人前来找他看病。相当于公安部长的部兵统领,开着敞篷汽车来接他去给袁世凯进行诊断。鉴于萧龙友独具深厚的中医理论造诣,丰富的临床行医经验,内务部及卫生主管机关多次聘他为考试中医襄校委员。
萧龙友进京后,先入住东裱褙胡同(今古观象台处),又迁到红罗厂,再迁入头发胡同,均为租住。1921年于西兵马司胡同22号(现59号),建一寓所。
萧龙友进京七年,终于有了自己的住宅。从此,一家老小才算定居京城。
老家三台的公寓仍然保留,这是先辈创下的家业,也是他青少年时期学习、生活及人生的成就之地。他要将这座老宅作为传世之宝,作为萧氏家族的根基,交由侄子辈看管和居住。其目的,是让萧氏家族的后人回川寻根,居有定所。
1999年复天,我将出版的《绵阳古今名人选》送去萧公馆,表示对萧龙友侄儿一家的谢意。正好遇上了从台湾回来寻根的萧世秋,她说,“多亏大爷爷(萧龙友)留下这座公寓,让天南海北的萧氏子孙,知晓我们的根在这三台!”
1928年前后,萧龙友对官场腐败及时弊已经看透,感叹自己致力“医国”,浮沉宦海数十年,却于国事无济,四顾茫茫,不知所措。妻子饶氏见夫君心事重重,茶饭不思,对他直言 :“既不能出所学以医国,何不行其术以医人?”
于是,萧龙友毅然抛弃官职,正式开业行医。“以医为隐”,将萧家寓所改为“息园”,自号“息翁”。为了表示不再参与政治活动,自撰《息园医隐记》刻于扇骨,以述其志 :
人必无所显而后得为隐。余显乎哉?余志在医国,浮沉宦海,数十年于国事毫无济,即以名位论,不过一中大夫耳。况当叔季之世,并此亦不能得邪?四顾茫茫,行藏莫测。内人告余曰:“子非深于医者邪?既不能显达,出所学以医国,何不隐居行其术以医人。倘能舍彼就此,我闻医亦大夫也。医虽小道,亦自利利他之道也。如果是,吾将与子偕隐约而终老。”余曰:“诺”。乃卷藏退密而业大夫之业,因自署为“医隐”焉。是为记。
1929 年,北平国医学院开学典礼教职员工合影
这段文字反映了萧龙友对医生这个职业“自利利他之道”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悲天悯人、治病救人的人文情怀和远大抱负。还反映了萧龙友与饶夫人和睦相处,用现在的话说,即是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位善良贤惠、志同道合的女人。
还有一个历史事实,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凡是随同前往的,均官升一级,唯独萧龙友弃官留京,“以医济世,不恋荣利”。履行他“不为良相为良医”的为人准则。
据萧大夫的后人透露,《息园医隐记》一文,还邀好友著名画家齐白石作了《医隐图》,此图珍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刻有《息园医隐记》的扇骨,现珍藏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民国时期的兵马司胡同22号(现59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