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高考考生:考试之前,我来带你看一条河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老王,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大家好,我是老王。
明天就要考试啦,不知道各位现在心情如何。我非常能够理解大家,因为两年前的6月,我也和大家一样,坐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做着最后的复习,等待着考试的来临。
或许你已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或许你还有些焦虑,有点担忧。
但无论如何,嘘,先别说话。
让我来带你看一条,你每天都会路过,但却可能从未见过的河。相信你看完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在明天的考场上,说不准也能撷取其中的几朵浪花。
准备好,我们的小船要启程啦。
【一】
河的最上游,是一片若有若无的迷雾。
河水流得很缓,两岸的间隔也并不算宽,但却在这在这缥缈的雾气之间,一眼望不到对岸。河的对岸总是长满着大片大片的芦苇,郁郁苍苍,绵延不绝。
一个男孩子,喜欢对岸一个女孩子很久了。那道被迷雾遮住的窄窄河水,于是便成了难以逾越的天堑。在那个交通极度不便的时代,男孩想见女孩一面,都显得格外困难。他只能通过写诗的方式,来倾诉心中的爱恋。
在河的那一岸,是她穿梭于芦苇与水草之间的身影。
在河的这一岸,他写下一首又一首诗。
他写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他写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个个男孩和女孩们,就在这样的诗句之中,相识,相知,相爱。他们在不经意之间,就精准地击中了全华夏人民,心底最为柔软的那一根弦。
直到三千年后的今天,《关雎》和《蒹葭》依然作为华夏民族追求爱情的代表作,在文明的星空里,散发着并不强烈,却很温柔的光晕。它们被写进中学课本里,家家传唱,妇孺皆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故事的结局都那么美好,也有着一些“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例子,但当我们现在提起那个时代的爱情,首先想到的仍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是属于整个时代的浪漫。
【二】
小船继续慢慢向前摇晃,本来沉醉在刚才浪漫爱情故事中的我们,却不料水势忽然变得湍急。汹涌的波涛一阵压过一阵,在耳畔次第炸裂开来,接连响起巨大的轰鸣。
我们知道,一片奔腾激荡的流域,到来了。
岸边忽然热闹了许多,大群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地攀谈。他们相貌不同、口音各异,依次向我们走来。
最先走来的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后面跟着一群学生模样的人,仿佛正在一边走一边授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身后的人越聚越多,声音越来越大,最终在整片流域回响开来。人们称他为孔老夫子,尊他为至圣先师。
夫子逐渐老去,但一双又一双坚定的手接过了他的旗帜,将他的思想薪火相传。那些继承者中,有言行谨慎,“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
有一次又一次直言谏上,大声疾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孟子;
有善于论辩,强调“学不可以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荀子……
你细看,他们共同举起的那一面大旗,上面端端正正写着两个大字——儒家。
而在河的另一岸,老庄墨法诸多学派次第兴起,诸多奇人异士也开始不断涌现。他们在各个国家之间奔走,以他们的才智与能力,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不信,你听: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逍遥自在,浪漫恣肆的庄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是以一人之力,力挽战局的曹刿;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诸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理智清醒,善于进谏的邹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忠心报国,却屡遭嫉恨的屈原……
在这片奔流不息的水域,诸子百家接连兴起,能人志士层出不穷,以《离骚》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和以《左传》为代表的史学作品,也在各自的领域树起了一座高高的丰碑。
请记住,这片水域的名字,叫春秋战国。
【三】
河流再一次变得平缓,很久不复刚刚浩荡奔腾的盛况。但依然不时会有人在岸边出现,而你能念出来的每个名字,都将是一个震古烁今的传奇。
在河的一岸,一个有雄主之姿的男人,正对着江水高高举起酒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个酾酒临江、气吞山河的男子,叫曹操。
但在河的另一岸,一个面容有些枯槁的布衣老者,正颤颤巍巍地写着一纸表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个忠心拳拳,临表涕零的老臣,叫诸葛亮。
这两个棋逢对手的男人,都以一己之力,惊艳了不止一个时代。时至今日,这两个人依然是那段历史里,最耀眼的两颗星辰。
如果再往后看,这条河流的一条支流,将向北汇入三峡。河流的两岸,层峦叠嶂,隐天蔽日,四季风景各自不同。在夏天,水流将肆意奔涌,一日千里的速度将不再是神话;而在晴朗的秋日,你或许会听见“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渔歌。
岸边一年四季站着一个男子。他本是荆州刺史,罢官之后闲居于此,为一部叫《水经》的作品作注,却硬生生在一部地理著作中,写出了童话般美好的仙境。他的名字,叫郦道元。
而河流的另一条支流,将向南流去,最终到达一片桃花林。林子里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小村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里面住着一群悠然自得的人们。后来的人们,把那里称为世外桃源。
在他们之中,有一个每天笑呵呵种地的老者。听闻他放弃了县太爷的官职,在这里每日种地饮酒,时常酩酊大醉,只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当时的人们不会知道,他看似随手写下的日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将会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之作。
他是陶渊明。他是桃花源的创造者,也是桃花源中人。
秦汉,魏晋,南北。这片漫长的流域,给我们带来了这些优秀的人,我们已不能苛求更多。
况且,另一片惊天动地的流域,要来了。
【四】
北方的支流,带着大漠和金戈的气息而来。
南方的支流,穿过烟雨和香火的气息而来。
公元581年,隋统一南北,两条支流正式合流。紧接着,平静了许久的河水再一次变得汹涌而浩瀚,它咆哮着宣示着自己的力量——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这片流域的名字,叫,大唐。
唐朝这片流域是怎样的景象呢?仿佛是江水忽然活了过来,脱离了一切束缚,汪洋恣肆地向四面八方流淌而去,在千千万万新的地域之中,奔涌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纪元。
有一条支流叫作“离别”。
那里的天空中,总是高高悬挂着一轮明月,流水总是匆匆而过,一去不回。几乎所有人都曾多少在这里驻足,发出自己真挚的声音。
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样的五言警句,也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的七言诗篇……
即使是李白这样放旷的人,也少不了在这里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句子,李商隐更是曾在一个绵绵秋雨的夜晚,留下了“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篇章。
而正因这种离别的悲伤,久别重逢后的“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才显得格外的珍贵;而离别时自心底喷涌而出的情感化为文字,便可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华章。
另一条支流叫作“伤世”。
那里的岸边常常铺满了残花和落叶,夕阳常在天空和流水中渲染出寂寞的光晕。国家与社会、自己和他人的惨淡命运,被一支支干枯的笔点滴在流水之中。
杜子美是这里的常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样的句子,使得他毫无疑问成了这篇流域的王者;“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样在这里掀起了不可忽视的浪花。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或许也是我们回忆年少时光的注脚,更不必提那句著名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千百年的浔阳江头,激荡着悠远的回声。
一条又一条支流奔涌而去,令人目不暇接。
在边塞一带,便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景象;山水景物中,既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柔美风光,又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瑰丽想象;抒情言志时,便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而咏史怀古时,便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叹惋感慨和“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痛心疾首……
在“诗”这条大的主干之外,韩愈甚至还开辟了一条叫作“文”的支流,同样留下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不朽波涛。
这片流域,注定是整条长河中,最为耀眼的水域之一。时至今日,我们说到古代文学,最常提到的还是它的名字。
但它终究还是到了尽头。李氏家族土崩瓦解,那些奔腾的水流在各自的位置永远定格。只剩下南唐后主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久久萦绕在上空,宣告着一整个时代的落幕。
但,一个时代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一段新的流域,将向我们迎面奔来。
它的名字,叫宋朝。
【五】
在大宋这片流域,新的故事开始上演。在唐朝的诗文基础上,宋开辟了自己新的支流——词,并终于将其发展壮大。
或许最初写词的人们不会想到,这种曾被称作“诗余”的“俚俗“文体,竟从不起眼的支流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最终成为大宋流域的主脉。
最初,“词”只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沟,只能写些婉约的风月柔情。即便如此,也有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柔美浪花,拨弄着我们的心弦。
但不久之后,它便出现了豪放这一广阔支流,与婉约一脉共同扩大了词的领域。于是便有了苏轼的“左牵黄,右擎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了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和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些磅礴如惊涛骇浪、浩荡如沧海碧波的句子告诉我们,所谓“词”并不只有婉约一种写法,唐诗中的感情和意象,也都可以容纳到宋词的领域之中。
绝不仅仅是词。唐朝的诗同样被宋继承了下来,只是从主流变成了支脉。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壮志,能够看到陆游笔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乡村风光。更不必提南宋即将覆灭之时,文天祥那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吼出的是南宋爱国志士们的最强音。宋朝的诗,可一点都不差。
除却诗词之外,文同样成了一条重要的支流,流经了全国各个古迹胜地与名山大川。
宋人继承了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文体,开始在各个地方纵墨挥毫。岳阳楼、醉翁亭、承天寺……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与其说文人是因景而作文,毋宁说这些风景是因文而闻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们的文人们啊,总是喜欢借着风景古迹之名,表达一些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哪怕是写一朵莲花,都要跟别人对比一下,然后说它是“花之君子”;但却正是这些文人们独有的思想和情感,使得他们的文章,连带着风景名物本身,一起千古留名。
诗、词、文,三条支流一起, 构成了宋朝流域的脉络。它或许不及之前的唐朝雄浑廓大,却多了一分温润和精巧,多了一分安适与理性。这也使得它在与唐朝相比时,依然毫不逊色。
【六】
之后的河流似乎开始逐渐平静下来。
或许你还记得张养浩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也记得宋濂的“余幼时即嗜学”和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但除此之外,元明清偌大一段流域,我们仿佛实在是找不出什么新的东西。
不过,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的。
在我们没有看到的地方,关汉卿们正创作着《窦娥冤》和《赵氏孤儿》这样的作品,冯梦龙的“三言两拍”开始逐渐出现,我们熟悉的四大名著也开始次第成型……
它们依然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你可以记不住它们的内容,但你要一定知道它们的存在。
【七】
这次旅程,到这里就结束啦。
我们已经沿着数千年的文学长河,从上游的《诗经》和《楚辞》开始,走过春秋战国,看过魏晋南北,越过唐诗宋词,一路走到了河流的尽头。
可是,河流的尽头,是哪里呢?
是海。
是广袤无尽的大海。
或许你已经发现了,文章中所有的直接引用的部分,都是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中的句子和篇名,完完整整,一片不少。因此,一会结束之后,不妨再拉回头去重新看一遍,如果有自己不熟悉的句子和篇目,一定要打开原文,认认真真地复习一下。这是我给临近考试的你,最后的一份礼物。
但,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看到的这64篇诗文,只是文学之海中的微小涓滴,它们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原本蒙昧无知的我们,一步一步引向语文的海洋之中,并将在我们接下来的一生之中,无时无刻不浸润着我们的心田。
它让我们在接下来的人生中,面对坎坷时可以告诉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遭遇困境时可以鼓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面对非议时可以朗声说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遭遇误解时,依然能够淡然笑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便是语文的意义。
但,这64首诗,以及这12年的学习,绝不是结束。
我们已经沿着河流,来到了文学之海的入海口啦。
那首诗怎么背来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那么,接下来的文学之海,要靠你自己探索啦,祝你玩得开心,也有所收获。
最后的最后,用一首词来给即将高考的你,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祝所有高考生一切顺利。
我们,考后见。
-作者-
老王,清华大学在读本科生,年十九,喜古文,迩诗词。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大吃一顿。故自信人生二百斤,会当撰文三千笔。是以浅题四五诗词,闲作六七文章,若承蒙不弃,愿与八九好友共飨。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