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上映8年后,马丁斯科塞斯导演了《爱尔兰人》
马丁斯科塞斯在2019年,拍摄了一部黑帮史诗级别的电影《爱尔兰人》,一些网友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很高,甚至将它列为继《教父》系列之后,又一部黑帮电影的高峰。
的确,马丁斯科塞斯的这部电影通过一个黑帮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美国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只要是有人讲述,就会吸引很多人关注。大家似乎对于揭秘很感兴趣,这种感兴趣似乎超越了秘密本身。
马丁斯科塞斯的那部电影说的是一个传奇黑帮大佬背后交杂的多股势力之间的角力,看上去确实是很宏大,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并不足以与这几位主演的演技相抗衡。之所以大家评价很高的原因还是在于给马丁斯科塞斯面子。毕竟,这位已经垂暮的导演在现代电影体系中的那种不自在,只能通过一两部绝唱来找平衡,这一点,昆汀的《好莱坞往事》如出一辙。
而我们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描写的是同一件事情,只不过这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更能够引发共鸣,别误会,这种共鸣并不是说要你去当黑社会,而是说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跃升感组成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很大程度上会让很多人觉得舒服,这种舒服是一种接地气的舒服。因为它足以抵挡主演不是那么知名而引发的观众的错愕感。
《杀死那个爱尔兰人》一定意义上是一部悲壮的史诗级别的黑帮电影,这样类型的黑帮电影的价值感就在于用一种近乎于英雄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述故事,最终这个故事会有一个英雄一般的结局。这与马丁斯科塞斯的理念是不一样的。前者带给大家的是一种揭秘感,而本片带给大家的则是一种英雄悲壮的气息,这种气息一定意义上跟那种揭秘感是共通的。
两位导演都通过营造这样一种感觉或者是氛围,从而能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主人公犯罪让大家产生的那种不适感。简单说就是“洗白”。通过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或者是人物的悲壮气息,以此来达到对于人物负面形象的弱化。从结果看来,这种目的达到了。
《杀死那个爱尔兰人》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爱尔兰裔人,在黑手党丛生的地区如何从一个不知名的劳工,最终成长为一个警方和黑帮都视为眼中钉的黑手党大佬。且黑帮屡次刺杀都不能成功。就在大家觉得他是一个杀不死的人的时候,他却以一种传奇式的方式死亡。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波折,之所以大家觉得这故事显得很刺激,很有趣,原因就是在于本片将一些人心中的那些酣畅淋漓的犯罪心理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合理的展示了出来。
丹尼格林本身就是一个坏人,这个属性是确定的,同时也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让这个坏人发挥人格魅力和如何让这个坏人的人格魅力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区分一部好的黑帮电影和一部优秀的黑帮电影的最大参考点。
大家觉得挺好的黑帮电影一般都会给坏人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可以是坏人为什么变坏,也可以是坏人变坏后是不是单纯的只有坏。
通过对于坏人行为的合理性解释,我们就能给坏人一些别的标签,比如说这个人是比较诚实,比较有爱心等等。当这样的通常只有好人才具备的的标签被投射到坏人身上后,坏人这个人设就有了反差,于是,留给观众的印象就深了。
这是一种方法,如果将这种方法做到极致之后,就如同本片一样,我们所看到的人物的故事的传奇性以及人物的个人性格魅力都已经登峰造极。这个时候,人物的行为的犯罪性便被淡化了,几乎所有人都会忽视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坏人的事实,转而是为人物灵光乍现的一种“英雄式”的行为摇旗呐喊,进而让这种行为成长为坊间传说。
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使用的也是这样一套逻辑。他通过对于人们比较关心的未解之谜来进行最大程度的合理化解释,最终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这与本片所用的吸引观众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仅仅是用黑帮电影的观点来衡量这两部作品的话,本片毫无疑问更优秀,因为《爱尔兰人》一定程度已经给一个黑帮大佬进行了彻底的拔高,这种拔高可以称之为镀金。大家可以想一想,杜月笙为什么会有传奇性,原因还是在于参与了民国时候的政治,否则的话,他再厉害也只是一个黑帮大佬罢了。
而本片中的丹尼格林,仅仅就是一个黑帮大佬能达到的势力的顶峰,当然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因为再往上就成了《爱尔兰人》了,那样就无法触发罗宾汉这个开关了。于是,他的势力范围停留在了大家能想到的传奇性边缘,最终的死亡与之呼应,而本片的人物马上升华,变得优秀也在情理之中了。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