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鹤堂:光绪23年版《赵氏宗谱》
常回家看看
光绪 23年(公元1897)版<赵氏宗谱>四卷本,16k,木版雕刻,宣纸印刷.现仅存一套.宗谱第一卷前页缺失11页,不少珍贵的文献不得见,甚为可惜.但生命传承的记录清晰.记录虽然粗略,依然可以从只言片语记录里读出赵氏发展生息繁衍荣兴以及曾经的苦难.
谱里有"访清献公之政治"之句.清献公是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 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为官清廉,身边只带有一琴一鹤.其后人遂以琴鹤为堂名,以纪念.
先祖"自明初元年八月间"(公元1368-1425)由成都来到泗州,经过金镇东,"爱其风土",定居在这里,距光绪23年修谱时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从一世传承至"保"("保 "字辈当时仅三人)二十代.
古谱从七世开始,分南分支和北分支列表记录.第四世祖德公生有四子:恩\溥\仕\旬. 南分支记录恩公后人,北分支记录溥 仕 旬三房后人.
从先人祖坟分布看,基本上以三地为中心表述地点:金镇;司镇;秦栏.以金集为中心表述东有粉坊庄东庄,爱狗坟赵庄;南有三里沟,等 司徒镇有五神庙,官桥西北赵庄等. 赵氏发源地赵巷的表述有两种:一是"金镇东赵家大庄" 一是"司徒庙镇赵家巷本庄".估计先有"赵家大庄"隶属金镇,后隶属司徒镇,改名"赵家巷". 明确记录外迁的有:第十二世一支四房住扬州:第十六世一支住河南顾缇县东乡扬家滩;第十七世一支住六合.
古谱记录男丁及其配偶,女儿并没入谱,这里统计了一下男丁的记录人数:
古谱中同时详细记有生卒年代的不是很多,粗略统计了一下,有详细记录的高寿这里列举几个:十四世 珠公生于乾隆甲辰年(1784),卒于咸丰9年(1859),享年76岁;十五世 传桂生于嘉庆14年(1809),卒于光绪15年(1889),享年81岁.在女先祖有详细纪录 中,十四世 孙氏 生于嘉庆庚辰年(1820) 卒于 光绪22年(1896),享年77岁.
古谱里第17世"依"辈中有人大名在谱,实际上他们尚未出生.根据推算,当时他们的父辈从几岁到20岁不等,所以在谱里名字的后面出生年代空白.
1.邑庠生,科举时代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也叫秀才。
2.科举时代挑选秀才中成绩资格优异的人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贡生, 也叫国子生,也就是太学生。
3.太学生,在太学读书的生员,是最高级的学生。
4.太学,就是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关。.
5.明清科举对没经录取的考生无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古谱记录,第16世祖 心隆 著有<澄心室怡情录>:第17世祖 依柏著有<且留轩诗草>.可惜没见真本.
1.儿奔生,母奔死.比如第15世女世祖屠氏生于道光17年(1837),卒于咸丰8年(1858),年仅21岁;15世女世祖张氏生于道光21年(1841),卒于光绪元年(1875年),年仅34岁.那时医疗落后,如此年龄谢世,多于生育有关.
2.社会黑暗,科举不顺,不得志.16世祖 心源 文童生 "绩学童试屡列前茅,竟不获售,丧志以没".他是嘉庆丁已年生(1798),咸丰四年(1854)卒.57岁.
3.乱世被虏.16/17世祖 各一人在咸丰8年咸丰9年先后被虏.其中一人被虏时已36岁.当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可谓兵荒马乱.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历朝起名有其习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
追慕圣人: 比如 始祖禹 古有大禹治水.
崇尚道德:比如 仁 义 礼 智 德 忠 信 诚等等.
崇尚吉祥: 安 宁 盛吉 和 顺 平 ...
寓意财富: 荣 华 富 贵 福禄..
期盼功名: 举进 科 魁 爵 登 甲...
和谐自然: 岭 岳 嵩 峻仑 湖 渠....
五行取名: 13世祖太学生延琪生六子皆以三点水为偏旁起名;16世祖国学生心隆五子都以"土"字为偏旁.
纯心静性: 15世祖传榴为五个儿辈取名"孚 印 湖 镜鉴"以及为孙辈起名" 典 训 诚 诫 谨 诠 谦 让"无不彰显虚怀若谷之情怀.
古谱上有这样的文字"直隶泗州天长赵氏重修宗谱" ."重修"二字说明这之前有宗谱,光绪23年是对原宗谱的重修.再可以从排行上得到推断.光绪宗谱是15世祖传榴总理重修的,从15世开始有了正规的世序排行"传心依正学保世佩佳言"这些排行应该是前辈人定的.
仔细研读光绪年谱,在排行上有以下特点:1.1---6世,传人不多,且以单名为主.并无排行之说. 2.七世以后,南分支与北分支排行不一样.北分支溥公后人从7世到13世排行相对统一"来守德永秉昱士";北分支仕公\旬公后人7--10排行则为"邦九子文":而南分支恩公后人7---9世统一"曰有忠",10世以后有镇房 基本一致 .有福房趋于无序;有趣的是,南分支第12世,多取一字为名,无排行.排行最乱的是13世,可以说各自为阵.值得注意的是,从14世起,无论是南分支还是北分支大都以"为" 做排行,南北分支趋于统一.可以推断,此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排行的混乱了.在12世也许13世修了宗谱.定了从15世启用新的正式排行,而14世"为"字作为一种过渡的排行,先行统一.
古宗谱里的名册,名之外,基本上都有字.字,现代人多数有"名"无"字".古代尤其是做官和读书人即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光绪版里先人多有"字"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多知书达理."字"通常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同辈,后人只许称尊长字,不可以直呼名.
从光绪版两篇赞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赵氏疏财仗义行为多次出现,被称誉为"义门", 被推誉为"望族".
世界赵氏宗亲联谊会官方QQ群:2552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