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器型——长颈灯(长颈烛台)
前几篇文章介绍了羊形、狮形和其他动物形的烛台(灯盏),造型丰富,情趣奇异,仿佛古人颇好在此投入许多的淫思巧计,其实不然,在出土和传世资料中,更多的是样式简单,注重实用的烛台(灯盏),例如--长颈灯。
浙江省湖州市菁山云巢村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墓出土的德清窑青瓷长颈灯(图1),灯由盏、柱、盘三部分组成。盏作钵形,下连束腰形支柱,柱又连接底盘,盘沿宽厚,盘下有较高的圈足。盏、柱、盘的圈足外皆饰弦纹,釉色青翠。德清窑是兼烧黑瓷与青瓷,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烧,影响很大。
图1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有一件定为东晋时期的青瓷长颈灯(图2),与图1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底盘下是三个熊形足,而非圈足。青瓷中的三熊足主要流行于西晋时期,如西晋青釉三足砚多有此特征,再结合这件长颈灯的盘沿宽厚、灯柱特点看,或可将其定为西晋时期。
图2
东晋时期长颈灯的灯体开始变高,如浙江省博物馆藏的东晋青瓷灯盏(图3),钵形灯盏下面的灯柱明显变长。外表饰数道弦纹,通体釉色青黄,简朴实用。
图3
南北朝至隋,长颈灯的灯体愈来愈高,造型挺拨瘦劲,风骨嶙峋。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西高村赵郡李氏家族墓出土的北朝青釉长颈烛台(图4),上部为八瓣莲花烛台,中部长柱纤细且削成棱面,下承浅而大的底盘;山西省太原市王家峰村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徐显秀墓出土黄绿釉长颈灯(图5),钵形灯盏外贴塑莲瓣纹,中间的长柱线条舒展,下部略大,三个连珠纹带将长柱分为四段,底部为半圆形座,亦有贴塑覆莲纹。
图4
图5
图5
山西省汾阳市北关村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梅渊墓出土的青釉长颈方座烛台(图6),造型更为简朴实用,不仅中部的柱体细长,连上面的烛插也有所增高,扩大了照明范围,下面为宽大的方座,提高了稳定性。
图6
唐代的长颈灯品种比较丰富,有白釉、绿釉、蓝釉和三彩等,标准器如国家博物馆藏唐代白瓷莲瓣座长颈烛台(图7)、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出土的唐代三彩长颈灯(图8)、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第三印染厂出土的唐代绿釉烛台(图9)、洛阳博物馆藏的唐代蓝釉长颈烛台(图10)等,精美者瑰丽,简朴者实用,均雄壮有气势
图7
图8
图8
图9
图10
宋元时期的长颈灯资料不多,最近湖州凡石桥遗址出土文物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其中有一件南宋陶质长颈灯(图11),柱体上半部分有两个环状的圆形平台,下部盘面抬高,底部宽大。
图11
明代烛台中最有名者,莫过于永宣时期的青花八方烛台,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八方烛台(图12)和上海博物馆藏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八方烛台(图13),器分三部分,上部和下部均作八方束腰形,中部为圆柱形。永宣青花名冠天下,瓷质八方烛台又系仿制国外同类造型的金属烛台,与传统器形风格迥异,逐为一代名品。
图12
图13
故宫博物院藏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烛台(图14),中间的圆盘将烛台一分为二,上部为灯柱接一小而浅的灯盏,下部为宽大的底足,此造型一直沿用至明末。
图14
四川博物院藏清道光青花缠枝莲纹烛台(图15),整体亦被中间的圆盘一分为二,底部如扁圆倒置的盘子,灯盏、中盘与底盘均用细柱相连,造型秀丽。
图15
注重实用的长颈烛台(灯盏),从西晋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民国,历时一千多年。灯体由低至高,装饰或简或繁,多有变化,但形式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