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上的"扫码价",我劝你别信

国内葡萄酒扫码价格虚高,即使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几乎所有人都要去扫一扫来满足虚荣。

有人说这是“典型的知识不足,只能靠虚头巴脑的东西说服自己”,但毕竟这是懂酒的人说的。行内人才知道,不论它扫出来多少钱,瓶子里装的很可能是普通餐酒,比如几十到一百的平价葡萄酒。

为什么市场上要做这样

虚高的二维码呢?

首先送礼显得有面子,反正对方也不知道我们到底花了多少钱买的。

其次就是占便宜、薅羊毛的心理,“扫码价这么贵,现在打折这么多,不买就亏大了“。

在葡萄酒行业中,售价超过万元的产品也并不稀奇,但在国内,目前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有限,对葡萄酒价格缺乏辨别能力,这就让一部分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建议零售价“上玩起”猫腻“,几十元的酒甚至标到上万元。

在某电商平台,一款干红葡萄酒在商品页面中有如此介绍。页面显示,该款葡萄酒价格为29元。不过,在该商品的介绍中,却显示扫码价格为3880元一支,相当于扫码价格比实际成交价翻了133倍。

在业界看来,这个问题早已司空见惯,但也无法制止,虽然扰乱了正常的葡萄酒价格体系,但是这方面的监管还是处在极为缺乏的现状。市场有需求,供应商就会存在。

二维码背后如何操作?

有的酒商会找专门的二维码设计商家,开价只要300元一个,只需要提交相关产品资料,一般情况下,一两天时间即可完成电子版二维码的设计制作,而后需求方再找平面公司印刷到酒类产品瓶身上,或是用不干胶粘贴在酒瓶上即可。

有的是直接购买后台系统,据说一年6600元,之后每样产品的价格和信息,自己可以设置和修改。

事实上,有的对二维码画面和内容要求不高的,直接用草料二维码生成,还是免费的,操作还很简单。可以看到,做这项服务的非常多,有付费和免费的,市场价格也是乱象丛生。

从哪些方面看葡萄酒的好坏?

作为普通消费者,不知道价格如何知道这瓶酒的好坏呢?

首先,你可以上Wine-Searcher搜索一下,就能解决问题,上面可以查均价,也可以看评分,想喝好认名庄也可以。下载手机app也是可以直接扫酒标看价格,不过上面的价格都是税前的,普遍比国内售价低很多。

酒标:

如果搜不到,我们可以先酒标。酒标的信息涵盖最多,基本上通过酒标,就能大致判断这个酒的好坏。通过酒标,你能知道这款酒的名字、产地、年份、酿造品种和级别等,就能大致判断这款酒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品质好还是坏。

特别是几大葡萄酒产国都会有等级分类。比如法国葡萄酒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 VDF、IGP 和 AOC,在 VDF 级别下面还有一个 VCE(欧盟酒)级别。

意大利葡萄酒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分为VDT、IGT、DOC 和 DOCG,DOCG 级别最高,通常贴有类似封条的标示带。

西班牙也有完整的分级系统,从低到高依次为VDM、VC、VDLT、DO 和 DOC。

德国葡萄酒等级分为日常餐酒(DeutscherTafelwein)、地区餐酒(Landwein)、高级葡萄酒(QbA)和优质高标注级葡萄酒(QmP)。

一般总体上葡萄酒等级越高,品质越好。

再看看产地判断,产地标注得越小,一般来说,品质相对应也越高。一般村级庄葡萄酒品质高于地区级,地区级葡萄酒品质高于大区级。比如同样是AOC 级别,但标注的产地分别是波尔多、和波雅克,那村庄级波亚克葡萄酒品质相对更高一点。

很多人会说看酒的年份,确实年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酒的品质。但其实对于行业外的人来说,根本无法记住哪一年的气候、光照和降雨等专业人士才会关注的东西。

其次还能看下酒标上写的陈酿时间,比如西班牙和智利的酒标上有珍藏(Reserva)和特级珍藏(GranReserva),品质一般不会太差。

酒瓶:

还可以参考酒瓶上贴的一些获奖标签,有些葡萄酒大赛含金量较高,获奖的也可以作为购酒的参考,比如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CMB)、国际葡萄酒暨烈酒大赛(IWSC)、金樽奖大赛等。

注意,酒瓶的重量,瓶底的深浅并不能拿来判断酒的质量。因为普通餐酒一般很快就被喝掉,所以瓶子要求不高,而高级葡萄酒则多要陈年,如果瓶子太轻太薄就会容易破碎。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葡萄酒瓶身的重量与品质好坏之间没有对等关系。而瓶底最大的作用是积存酒内的沉淀物。

酒塞:

除了螺旋塞,木塞的种类主要有4种。

最好的橡木塞一般采用整木来做木塞,那它应该是有点品质的葡萄酒。因为整木的软木塞带有很小的气孔,而一些好的葡萄酒在瓶内成熟还是需要微量氧气的,这种微透气的软木塞有助于葡萄酒的呼吸。

合成塞:一般橡木塞两端是完整的橡木片,中间是用细末黏合起来的软木塞。这种塞子的好处是不容易漏酒,适合于酒的长途运输,一般用于普通和中档的葡萄酒。

最后胶塞和碎木塞一般都是低端酒和普通质量的酒用的比较多。

如果你碰到扫码价与实际价格相差太大的,实际上这已经是对消费者和市场形成价格误导,涉嫌违法。价格贵的离谱,国家相关部门也会介入处理。

该做法对于商家来说也不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本身!

文、编 | Carmen
© 版权声明:本内容版权归《葡萄酒》杂志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