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必读-温病经方:凉膈散

导读:痫证主要病位在心,概由痰、火、瘀等导致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阳痰浊蒙闭心窍,流窜经络而发病。凉膈散主之。(编辑/康海洋)

经典重温】

凉膈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积热》,由川大黄、朴硝、甘草各二十两,山栀子仁、薄荷叶、黄芩各十两,连翘二斤半组成。上粗末,每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等等。

......

方证特点

凉膈散方重用连翘清热解毒兼以清心透邪,配黄芩、山栀苦寒泻上焦之火妙在配辛凉之薄荷向上向外透散郁热;

合调胃承气汤加大黄 芒硝,甘草荡率胸隔郁热使之从大肠而下;

用竹叶导热从小便而出。另外,配白蜜缓和芒硝,大黄,苦泻之性。

用连翘、黄芩、栀子清热泻火的同时,配薄荷透散,硝黄、竹叶导下热邪。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集注汪昂曰∶'此上中二焦泻实火药也 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散火于上,而以大黄、芒硝之猛烈,荡热于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

临床应用此方时,如无大便干结者、可去芒硝,但不可去大黄,因配用大黄的目的不在于攻逐大肠热结、而在使中上焦郁热从肠腑下行而外出。

加味凉膈散是在凉膈散中合入升降散并加黄连、因此、加味凉膈散

清泻郁火的作用更强。

凉膈散的证

一:

前人原治证∶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有、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

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颌短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

涕唾稠黏,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演秘结,一切风壅等。

2.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伤寒门用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

下后燥热佛结于内,烦心懊恼,不得眠,脏腑积热,烦渴头昏唇焦咽燥,喉闭目赤,烦渴口舌生疮,

咳睡稠黏,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风热壅滞,疮癣发斑,惊风热极,黑陷将死。

等等。

......

二:方证的特征性证:心烦如焚,唇焦咽燥,口舌生疮,便秘尿赤杂病火郁

三:

1.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小儿急性外耳道炎

2. 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

3.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4. 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5. 肺炎

6. 咳嗽

7.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等等。

......

【病案一例】

李某,女,7岁8月,2008年4月初诊。此时患儿已经间断发作2年余,表现形式为强直一阵挛性发作和失神发作兼有,曾与外院查清醒脑电图为有痫性放电,诊为“癫痫”。曾予“妥泰、德巴金、开浦兰”治疗,疗效不佳,就诊时患儿以失神发作为主,持续10s左右,每日10余次,平素脾气急躁,纳差、寐欠安,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诊为“癫痫”。

予柴桂龙牡汤、三仁汤和熄风胶囊治疗数月,疗效不明显,发作次数反有所增加,查体见患儿舌红。

易方为凉膈散加减:黄芩lo g,连翘12 g,生大黄5 g,生栀子10 g,生甘草6 g,金银花15 g,水牛角粉6 g,淡豆豉6 g,黄连9 g,柴胡15 g,赤芍10 g,荆芥穗6 g,生石膏30 g,知母10 g,牡丹皮10 g,薄荷6 g(后下),钩藤15 g,炒僵蚕10 g,胆南星12 g,天竺黄10 g,大青叶15 g,全蝎6 g。水煎服。

药后效果明显,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服药1月后患儿未再出现发作,随访至今,已近2年,西药渐减,现已停服“妥泰、开浦兰”“德巴金”亦减量服用。此患儿疗效明显,,抓住舌红 一点,辨为热痫,予凉膈散治疗。

一:痫证的常见病因

本证之形成,病因可以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种。

先天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胎气受损,由于婴儿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或过分劳累体虚,导致婴儿禀赋不足,二是父母禀赋虚弱或父母患癫痫导致小儿精气不足。

后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多由于七情失调,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患他病之后,或因六淫之邪所干。

二:痫证主要病位在心,概由痰、火、瘀等导致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阳痰浊蒙闭心窍,流窜经络而发病。

三:主要病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蒙蔽清窍,而尤以痰邪作祟最为主要。

若痫证久发不愈,必致脏腑愈虚,痰浊愈结愈深,而成顽痰;痰浊不除,则痫证复作,乃成痼疾。

本证的轻重常与痰浊的深浅、正气的盛衰有关。一般初起正气未衰,痰浊不重,故发作持续时间短,间歇期长。

四:病理性质:初期多实,日久不愈表现虚实夹杂。

五:方剂解释

本证多由热毒火邪郁结于胸膈所致,治疗以泻火解毒,清上泄下为主。

热邪灼伤津液,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唇焦,口舌生疮;火性炎上,故见面赤;

热邪灼伤津液,无力行舟,故见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热毒火邪互结之症。方中连翘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清透上焦之热,故为君药。

黄芩清透上焦之热,清透胸膈之热;栀子清利三焦之热,通利小便,引火下行;

大黄、朴硝泻下通便;故为臣药。薄荷清利头目、利咽;竹叶清上焦之热;故为佐药。

(0)

相关推荐

  • 头面部上火怎么办?推荐三个清上焦火热的中成药

    清热泻火解毒的中成药主治火热毒邪壅盛所致的里热证.火热内盛,往往充斥三焦,常累及多个脏腑,其症状也是颇多. 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齿肿痛.头晕目赤等上焦火热症状: 热痢腹痛.湿热泄泻.小便涩痛等下焦 ...

  • 经典必读-温病经方:防风通圣散

    大医双合 COURSE ARRANGEMENT 导读:豆鼓性味苦寒,能够清热.栀子与豆豉两药配伍,以其苦寒之性,中能泻胃中郁火,清疗胃脘嘈杂,或疼痛不舒.(作者/康海洋) [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川芎 ...

  • 经典必读-温病经方:增液承气汤

    大医双合 COURSE ARRANGEMENT 导读:增液承气汤故名思意,是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黄)加承气汤(大黄.芒硝).用增液汤滋阴而补阴血;承气汤是用来攻下的,攻下就可以通气机. [经典重温 ...

  • 经典必读-温病经方:杨璿承气汤

    大医 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02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COURSE ARRANGEMENT 导读:三焦大热,痞满燥实,谵语昏乱不识人,热结旁流,舌卷囊缩,厥逆脉沉伏,及瓜瓢温,疙瘩温 ...

  • 经典必读-温病经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导读:舌红赤,苔黄,烦躁,口苦口臭,便秘尿赤.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特性病证.(编辑/康海洋) [大黄黄连泻心汤] 出自<伤寒论>第 154 条,其原条文谓∶'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 ...

  • 经典必读-温病经方:清营汤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大医 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06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导读:犀角咸寒,清心凉营,是方中君药,现在用水牛角代替.生地.元参.麦冬就是增液汤,其中生地甘寒,元参甘咸 ...

  • 经典必读-温病经方:泻心汤

    大医 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20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COURSE ARRANGEMENT 导读:心烦急躁,口苦口臭,疗疖疮疡,头痒,头皮出油,脱发,身痒体臭,口秽喷人,火郁阳痿,火 ...

  • 经典必读-温病经方:导赤承气汤

    导读:现在本方的应用范围已被拓展至呼吸.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前列腺炎等病.急性气管及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肺炎.急性上呼吸道底等肺系常见病.多发病,凡出现高热 ...

  • 经典必读-伤寒经方——真武汤

    导读:本方现代医学多用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系统疾病,用时应多加注意. [经典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少阴病, ...

  • 24经典必读-伤寒经方——生姜泻心汤

    导读:生姜泻心汤是目前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症的常用方剂. [经典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失党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