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必读-温病经方:凉膈散
导读:痫证主要病位在心,概由痰、火、瘀等导致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阳痰浊蒙闭心窍,流窜经络而发病。凉膈散主之。(编辑/康海洋)
【经典重温】
凉膈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积热》,由川大黄、朴硝、甘草各二十两,山栀子仁、薄荷叶、黄芩各十两,连翘二斤半组成。上粗末,每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等等。
......
【方证特点】
凉膈散方重用连翘清热解毒兼以清心透邪,配黄芩、山栀苦寒泻上焦之火妙在配辛凉之薄荷向上向外透散郁热;
合调胃承气汤加大黄 芒硝,甘草荡率胸隔郁热使之从大肠而下;
用竹叶导热从小便而出。另外,配白蜜缓和芒硝,大黄,苦泻之性。
用连翘、黄芩、栀子清热泻火的同时,配薄荷透散,硝黄、竹叶导下热邪。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集注汪昂曰∶'此上中二焦泻实火药也 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散火于上,而以大黄、芒硝之猛烈,荡热于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
临床应用此方时,如无大便干结者、可去芒硝,但不可去大黄,因配用大黄的目的不在于攻逐大肠热结、而在使中上焦郁热从肠腑下行而外出。
加味凉膈散是在凉膈散中合入升降散并加黄连、因此、加味凉膈散
清泻郁火的作用更强。
【凉膈散的证】
一:
前人原治证∶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有、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
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颌短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
涕唾稠黏,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演秘结,一切风壅等。
2.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伤寒门用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
下后燥热佛结于内,烦心懊恼,不得眠,脏腑积热,烦渴头昏唇焦咽燥,喉闭目赤,烦渴口舌生疮,
咳睡稠黏,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风热壅滞,疮癣发斑,惊风热极,黑陷将死。
等等。
......
二:方证的特征性证:心烦如焚,唇焦咽燥,口舌生疮,便秘尿赤杂病火郁。
三:
1.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小儿急性外耳道炎
2. 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
3.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4. 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5. 肺炎
6. 咳嗽
7.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等等。
......
【病案一例】
李某,女,7岁8月,2008年4月初诊。此时患儿已经间断发作2年余,表现形式为强直一阵挛性发作和失神发作兼有,曾与外院查清醒脑电图为有痫性放电,诊为“癫痫”。曾予“妥泰、德巴金、开浦兰”治疗,疗效不佳,就诊时患儿以失神发作为主,持续10s左右,每日10余次,平素脾气急躁,纳差、寐欠安,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诊为“癫痫”。
予柴桂龙牡汤、三仁汤和熄风胶囊治疗数月,疗效不明显,发作次数反有所增加,查体见患儿舌红。
易方为凉膈散加减:黄芩lo g,连翘12 g,生大黄5 g,生栀子10 g,生甘草6 g,金银花15 g,水牛角粉6 g,淡豆豉6 g,黄连9 g,柴胡15 g,赤芍10 g,荆芥穗6 g,生石膏30 g,知母10 g,牡丹皮10 g,薄荷6 g(后下),钩藤15 g,炒僵蚕10 g,胆南星12 g,天竺黄10 g,大青叶15 g,全蝎6 g。水煎服。
药后效果明显,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服药1月后患儿未再出现发作,随访至今,已近2年,西药渐减,现已停服“妥泰、开浦兰”“德巴金”亦减量服用。此患儿疗效明显,,抓住舌红 一点,辨为热痫,予凉膈散治疗。
一:痫证的常见病因
本证之形成,病因可以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种。
先天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胎气受损,由于婴儿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或过分劳累体虚,导致婴儿禀赋不足,二是父母禀赋虚弱或父母患癫痫导致小儿精气不足。
后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多由于七情失调,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患他病之后,或因六淫之邪所干。
二:痫证主要病位在心,概由痰、火、瘀等导致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阳痰浊蒙闭心窍,流窜经络而发病。
三:主要病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蒙蔽清窍,而尤以痰邪作祟最为主要。
若痫证久发不愈,必致脏腑愈虚,痰浊愈结愈深,而成顽痰;痰浊不除,则痫证复作,乃成痼疾。
本证的轻重常与痰浊的深浅、正气的盛衰有关。一般初起正气未衰,痰浊不重,故发作持续时间短,间歇期长。
四:病理性质:初期多实,日久不愈表现虚实夹杂。
五:方剂解释
本证多由热毒火邪郁结于胸膈所致,治疗以泻火解毒,清上泄下为主。
热邪灼伤津液,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唇焦,口舌生疮;火性炎上,故见面赤;
热邪灼伤津液,无力行舟,故见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热毒火邪互结之症。方中连翘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清透上焦之热,故为君药。
黄芩清透上焦之热,清透胸膈之热;栀子清利三焦之热,通利小便,引火下行;
大黄、朴硝泻下通便;故为臣药。薄荷清利头目、利咽;竹叶清上焦之热;故为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