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的难题该如何破解?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倡导低碳、生态等科学理念,以乡村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为脉络,以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进行综合开发。
1.坚守与回归:“田园”是特色
回归田园,田园生态不可或缺。开展特色资源普查,充分挖掘产业、山水、田园、民居等潜在优质资源,制定相应发展策略,打造地方特色,体现综合竞争力。
2.关键在“综合”
与新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的基础设施、生态打造结合起来,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田园综合体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使城与乡、农与工、生产生活生态、传统与现代在田园综合体中相得益彰。
3.“产业”是基础
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满足各产业功能要求,探索“旅游+”“生态+”等模式,让各产业在规划布局中合理展开,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产村融合示范区。
4.“文化”是灵魂
从生态、地域文化、风俗民情、地方特色节庆中找寻文化的主题,创新文化形式、业态模式和载体方式,满足市场和时代需求。坚持生态为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文化、空间、生态有机融合。
二、泛农业产业链系统建设
1. 片区优化
根据开发能力打造不同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的功能要求基础上,应设立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片区,也可配备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菜园(菜田)空间。
2. 农业发展
培育农业特色品牌,打造1~2个经ISO9001、1S014001、ISO22000、HACCP、GAP、CAC、原产地保护等认证的市级以上农业特色品牌。园区定期开展宣传推广主题活动或节庆活动。
3. 功能拓展
依托景观农业,开展田园乡村观光、农耕文明传承、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依托经济林果,开发赏花、踏青、采摘等旅游产品;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拓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新农业技术的观赏科普功能。
4.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体系
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园区与农户的服务和利益联结,逐步将小农户生产、生活引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区域内农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
打造具有整洁完善独具风貌特色的田园社区,完善的居住区及服务配套是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此外,在其环境打造上,必须克服高楼大厦的城市模本,小桥流水的乡村图景在这里应充分展现。
1. 村庄功能互补
完善乡村的现代生活和生产功能,围绕满足村庄原住民和外来游客需求,加强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形成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服务网络。
2. 基础设施共享
立足需求科学合理配置生态停车场、公厕、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投资建设效益最优化。生态停车场应充分利用村内空地、废弃地、道路沟沿等合理规划建设。公厕应建成生态无害化旅游厕所,设施与卫生至少达到GB/T 18973-200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一星级要求。村庄生活污水按照国家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标准,结合实际选用处理工艺,合理选择城镇污水处理厂延伸处理、就地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处理以及分散处理等方式。
3. 建筑风貌塑造
因地制宜设计农民住房户型方案,推荐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屋面、窗样、门洞、屋脊、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进行外立面改造。其他建筑设施提倡采用原生材质作为建筑主材,让每栋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
4. 推进垃圾分类
全面取消垃圾房(池),配设分类垃圾桶(箱),做到日产日清。
5. 村庄绿化美化
提倡使用乡土树种,增加珍贵树种造林比重,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庭院种植经济树种。
结合田园综合体的资源禀赋,提炼出适合田园综合体发展的项目主题,打造满足客源的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
1. 旅游设施配套
统筹考虑淡季和旺季游客需求,游客服务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功能齐备。区内推荐配置低排放或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注重人性化设施与服务,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遮阳避雨、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设施,提供人性化爱心关怀服务。开发夜生活配套的乡村酒吧茶吧、休闲养生、康体服务、演艺演出、参与体验活动等场所,留住城市游客。
2. 特色餐饮服务
区域内农家乐和乡村酒店宜纳入统一管理,提供的餐饮服务须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菜肴要突出民间、农家特色,推荐民间菜和农家菜。用餐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有专门的餐厅,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利用自家庭院,但须做好灭蝇、灭蚊、防尘、防风沙等工作。
3. 休闲度假住宿
住宿设施重点为特色民宿、乡村庄园、乡村主题度假酒店,且能够满足游客需求。配备暖软设备或换气装置,配套设施完好,用品配备能满足顾客需要。
4. 乡村旅游购物
应在交通要道、重要景点等醒目、易达的区域合理设置购物场所,做到集中管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销售商品应以特色农产品、花木盆景、传统生活老物件、民间工艺品等为主,体现乡土气息、打造特色品牌。
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有特色的人造景观。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应以挖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以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重点,塑造特色风光,提升品位形象。
1. 生态修复
对区域内山体、森林、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生态保育,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对区域内坑塘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保持水体清澈、水质清洁、岸坡稳定和水流通畅。岸边宜种植适生植物,绿化配置合理,养护到位。
2. 绿道建设
对区域内旅游线路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主干道应为三级以上公路,道路交通标识设置合理、美观,路面宜黑色化处理,适宜路段可采用“海绵城市”透水道路系统,次要道路宜乡土生态铺装。区域内道路两侧应种植经济林果和绿化苗木,因地制宜栽种直径 10~12 厘米的乡土树种,力争5~10年后形成林荫大道。区域内林相、植被丰富,形成四季景观,林木覆盖率高于40%。
3. 自然景观
对丘陵山地、水乡圩区、大地景观等区域内极富代表性的独特山水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打造一批观赏型农田、名优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山水风光区等自然景观区。
4. 人文景观
立足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把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建筑遗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对象。以本地历史遗存、事件传说、地名人物、传统民俗活动等为载体,打造特色人文景观,传承农耕文化、弘扬现代文化。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