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长安”号史探

吴王“长安”号史探

吴王孙权在樊口钓鱼台钓鱼,史传佳话。但是,吴王在钓鱼台的江津举行了“长安”号首航式“典礼”,却少为人知。长安号日后曾作为旗舰率东吴舰队到过我国的台湾地区及南洋(东南亚各国),令世界瞩目。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艨艟巨舟,是从樊口的水湾驶向浩瀚的海洋的;然而,它却又被浩瀚的历史所淹没……

历史不会忘记,樊口不会忘记。宋代武昌县令薛季宣特为此写了一首《樊口》诗:“长安当日碎樊山,闻说孙郎凿岘还。舴艋架虚掀舞甚,可堪破舶问前湾。”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引出了吴国一段重大的历史。

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是吴国政治、军事、经济空前强盛的时期。据《三国志·吴主传》载曰:“今北虏(魏军)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得)以宽息。”吴王在武昌亲自颁布了受田令:“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实行军垦,增广农田;实行法制,修订法令;实行

军备,又在武昌西山“铸千口剑,万口刀”。最让世人瞩目的是,吴王在武昌造了一艘艨艟巨舟,名曰“长安”号,可坐直之士三千人。这“长安”号有“长治久安”的意思,长安又是汉代都城,又有问鼎“长安”之寓意。大船新装(造)成功后,吴王孙权亲率文武百官朝贺,在樊口钓台的江边隆重举行了大船下水“典礼”,其时应是在涨水季节的七八月间。

据《三国志·吴书》引《江表传》曰:“权于武昌新装(造)大船,名为长安,试泛之钓台圻。时风大盛,谷利令舵工取樊口。权曰:‘当张头取罗州。’利拔刀向舵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舵入樊口,风遂猛不可行,乃还。权曰:‘阿利畏水何怯也?’利跪曰:‘大王万乘之主,轻于不测之渊,戏于猛浪之中,船楼装高,邂逅颠危,奈社稷何?是以利辄敢以死争。’权于是贵重之,自此后不复名之,常呼曰谷。”

这里是说长安号,试航在樊口钓鱼台的江津,遇特大狂风。孙权命舵工靠罗州(芦洲);都亭侯谷利,则指挥舵工,驶向水势较为平缓而又安全的樊口水湾。他为了吴王的安危与吴王抗命,而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他和吴王的一段“对话”实在令人感动。他因“津桥鞭马”救了孙权一命,而被封为都亭侯。

《三国志》吴书的载录真实地记录了长安号首航式的盛大和“惊狂”。关于“长安号”的史记,清人钱仪吉的《三国会要》亦有载录“孙权装大船名曰长安,亦曰大艍”。后人对于这段历史念念不忘,宋代大文豪苏轼留下了“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渡吴王岘”的优美诗句;还有清代叶封、吴省钦等诗人都咏有《吴王岘》诗,忆起了“长安”号那段令后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这一重大的“三国”历史事件与樊口长存,如今樊口留下了“长安号”、吴王败舶湾、吴王岘、吴岘山、九曲亭等五大历史名胜遗迹,又与日月同辉。

与时俱进,乘风破浪的“长安”号如今历史地浮出水面。与打捞“中山舰”一样的重大,一样的壮丽,一样的辉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