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把自己“毒”倒,只因喝了一口“酒”医生这种酒风险高
“医生快点救我,我现在感觉四肢麻木、恶心 ,会不会死掉”这是由“120”医生接收过来的患者到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说的第一句话。曹大哥今年50岁,因“药酒后感四肢麻木、恶心1小时”入院。经详细询问病史才知道,原来曹大哥最近感觉身体不适,岳父就把自己家中珍藏的药酒拿出来给他喝(让他补一补),结果一口下去就觉得舌麻,当时未在意,一杯下肚感头晕、头痛、心慌,当时以为是酒量不好就不敢多喝。在家未行特殊处理,休息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四肢麻木,立即拨打“120”。
生活中相信大家对“药酒”这两个字并不陌生,并把它视为神药,觉得会治病又养生,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很多风险。首先药材选取不恰当的话,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其次药材上可能含有病菌、微生物、寄生虫等物质会危害人体健康。如果药酒中含有有毒矿物质,可能会使人中毒,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另外如果药酒保存的气温不恰当,药酒还可能发生腐败霉变,产生致病菌,或者容器选择不恰当,也可能会使有毒有害物质溶于药酒中。那是不是以后我们都要“谈药酒色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现在让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药酒吧!
药酒的特点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古“医”字,即从“酉”(酒)也。现代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中药的多种成分如生物碱、盐类、鞣质、挥发油、有机酸、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等均较易溶解于乙醇中。乙醇不仅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它还有防腐作用,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强药剂的稳定性。药酒的特色人们常说“久病多虚”。病深日久的慢性疾病,往往导致人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而其形成皆非一时一日,其治疗恢复也就难以朝夕建功,一蹴而就,一般都需要一个过程。
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各种慢性虚损疾病,常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气血不畅、经脉涩滞,治疗时常需佐以活血通络之药物以增强疗效。而补益药酒主要配伍具有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的滋补药食,故更有益于慢性疾病的治疗。人身气血,贵在通调,如果虽得补益,而不能流通,则收不到补益之利,反生郁滞之害。补益药酒不仅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虚损疾病的防治,还能抗衰老、延年益寿。近代研究证明,我国传统中药中有许多补益药物具有抗早衰、延年益寿的功效。例如:枸杞子,能降低血糖、胆固醇;何首乌,可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杜仲,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当归,可抗贫血,能防止肝糖原减少,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地黄,能利水,降血压;黄芪,有抗癌的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劳,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降低血压;人参,能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血糖,增强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劳能力,抑制高胆固血症的发生。选用这些药物制成的补益药酒,经常适量饮服,有抗衰老而延年益寿的效果。
制作药酒容器按照中医传统的习惯,煎煮中药一般选用砂锅,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一些金属如铁、铜、锡之类的器皿,煎煮药物时容易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器皿本身和药物及酒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性的正常发挥。所以配制药酒要用一些非金属的容器,诸如砂锅、瓦坛、瓷瓮、玻璃器皿等。当然,一些药酒的制作有其特殊要求,那就另当别论了。药酒制作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
东汉,张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现代的热浸法。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现代基本相同。服用药酒注意事项1.认清功效。通常药酒分为治疗性药酒和滋补养生药酒两类,前者有特定的医疗作用,但服用方法严格;市场上常见的药酒以养生保健为主。2.吃饭时不宜饮用。这样不仅会对消化道产生刺激,还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3.服用药酒不要过量。大量服用药酒的后果与过量服用药品相同,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服用药酒一般每次不宜超过30ml,每日不超过3次。4.药酒不见得能壮阳。专家指出,市面上的壮阳药酒服用后短期有效,但有些男性病并非因肾阳虚引起,盲目服用只能使病情加重。5.选用药酒要量体而行,通过医生的四诊合参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体形消瘦的人多阴亏血虚,宜选滋阴补血的药酒;体形肥胖的人多阳衰气虚,宜选补心安神的药酒。此外,对酒有禁忌的人也不宜服用药酒,如肝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骨折、皮肤病患者或育龄夫妇、孕妇、乳母、对酒精过敏的人等。(编辑ZS。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湖南医聊特约作者: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 刘尉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