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0年1月19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突破现实的困境》。这本书是由麦肯锡战略业务的领导者克里斯·布拉德利、贺睦廷和斯文·斯密特共同所写。虽然在企业战略办公室里,几乎人人都能信心满满地提出各种战略。但往往因个人的存量思维,限制了企业或个人的持续发展。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存量的三个内容,分别是:存量、陷阱和跳圈。
①
『存量』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一项决策的损失就是沉没成本。啥意思呢?比如,你买了一束花,但是觉得不想要了,又不能退。这时候,你只能及时止损:第一,放松心情,减少“不想要了”带来的负面情绪;第二,不纠结买花用了多少钱;第三,不后悔买花用掉的时间。可是,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因为大家太关注存量,只想避免损失,不思考由此带来的体验。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理查德·塞勒发现,受存量思维限制,客观意义上的钱或物,在不同的主观视角下,价值也是不一样的。这里我们用一个职场的例子来解释。比如一个人在找工作,当他接受了一个月薪一万元的工作后,他的存量思维就产生了,下意识觉得这个工作是他的资产了。而这时候,如果又有一家公司也要匹配这个薪水时,他几乎是不会考虑的。在价值上,两个工作都一样。而态度的差异就源于存量效应。当你拥有了一个东西后,这种亲近感会让你放大价值。因此,相比得到,人们对失去更加厌恶。或者说,得到相同价值的东西,无法弥补失去的缺失感。
②
『陷阱』
这种思维带来的陷阱不胜枚举。早上你还在因为捡到了100元开心不已,但到了晚上你就因乱花了100元,心痛不已。但其实,你的本金并没有因此变动,心情却大受影响。在体育比赛上,第三名总是非常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能拿到奖牌很幸运。而第二名往往非常郁闷,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是第二了,可能稍微再努力一下就是第一。这都是站在存量思维上思考问题的表现。这是存量思维给大脑制造的假象。面对相同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我们会对后者更痛心。因此,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判断并不客观: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这样的决策依据,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们决策的质量。这里面存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逻辑。对于价值相同的东西,我们对它的态度,只源于得到和失去的顺序。第一种是先失去,再拥有;第二种是先拥有,再失去。在加减之间,损失为零的情况下,我们的心态却有着天壤之别。
③
『 跳圈』
基于对存量的珍视,我们都对自己手头的资产有着过高的评估,甚至远大于它的真实价值。对当下看得过重,我们就很容易排斥失去它们的局面,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因此,即便别人给你的东西更有价值,你也会本能地抗拒交易。就像在一个岗位坚持很多年的员工,如果他把那些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地方,会创造出更多价值,但他也非常讨厌失去当下的生活,根本不考虑生活的其它可能。这种时候,与喜好、经验都没有关系,他就是纯粹主观上的排斥。“太多人输在了输入上。”这句话不仅指内容的积累不够,更指出了视野匮乏的根源。很多人根本就对圈子之外的风景不屑一顾。这种态度又怎么能获得更具突破性的成长呢?相比于“存量思维者”的守财本性,少数人更能理性权衡收益和成本,愿意出圈,抓住了少数让金钱增值的机会,最后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总结一下,跳出存量思维的陷阱,让你的思维不断趋于理性,是实现个体崛起的关键一步。如果你对现状并不满意,对生活有很多期许,“存量思维”就很不适合你。不断跳到圈子之外,看别人在做什么,你的视野才能根本性转变。
参考书目:《突破现实的困境》作者:[澳] 克里斯·布拉德利、[德]贺睦廷、[荷]斯文·斯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