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三个认知关,教你做出好决策
主播:赛男
这本书的作者是《种子》杂志的自由编辑乔纳·莱勒,他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帮我们打开脑袋决策的黑匣子,了解“理性脑”和“情绪脑”各自的功能、优点和缺陷,并阐述了最佳决策需要理性脑与情绪脑之间的巧妙调和,二者使用过度或使用过少都不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决策的三部分内容,分别是:思考壁垒、情绪的交集和百炼成钢。
①
『思考壁垒』
关于思考和决策的关系,有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有研究机构决定对草莓果酱进行口味测试。他们首先邀请一些训练有素的味觉专家,让他们蒙着眼睛,品尝了45种不同的草莓果酱,给每种草莓果酱在16种指标上打分,接着把分数相加,得到了最终的排序。然后让A、B两批大学生分别品尝,A队直接给出顺序,而B队需要思考一下,给出排序的理由。
结果非常有意思,A队给出的结果和专家的匹配度达0.55,而B队只有0.11。一方面,天生对美味的追求,给了我们最直接的相似度;另一方面,过度思考让我们的决策出了问题。
对草莓果酱“思考过度”,导致我们失焦了,不看问题本身,而是围绕焦点关注着那些没有多大意义的变量。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感性和理性到底谁占了上风,一目了然。仅仅听从口味的直觉,战胜了运用理性脑寻找喜欢的理由。
也许食品类产品比较特别,具有先天的口味偏好。为此,该机构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他们找到五张海报:1 张莫奈的风景画、1张梵高的紫色百合以及3张可爱的小猫海报。
然后让两组女大学生们选择,一组不假思索,一组需要给出喜欢的原因。结果,不假思索组有95%的测试者选择的要么是莫奈,要么是梵高,她们本能地偏爱高雅艺术。思考组更多的选择了小猫画。因为要给那些纷繁的曲线说点理由,真不如夸奖小猫可爱来得简单。
②
『情绪的交集』
在诸多实验和现象中,得出的结论是:好决策离不开情绪。这个发现非常让人感到震惊,因为它跟现在倡导的理性思考、理性决策有点背道而驰。比如,神经科学就认为情绪是非理性的,一个没有任何情绪的人应该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但上面的实验已经打破了这个定义。
在《心理学原理》这本书中,伟大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写道:“实际上,人类的冲动比其他任何低级动物都多得多。”换句话说,我们做的大多数决策或决定都是被情绪裹挟,没有谁逃得脱。在那些好决定面前,冲动不一定是件坏事。
从生物学上讲,人脑大部分区域的活跃方式都与习惯、本能、情绪相关。这是人脑如此高效、敏感、复杂的重要原因。所以,即便我们的意识中包含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即有意识的理性思考系统和无意识的感性思考系统。但在决策面前,二者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换句话说,当某人被某个美女、某双鞋子或者某道菜吸引时,虽然大脑可能会分析,这个美女美在哪、那双鞋子好在哪、那道菜是什么口味,可是不要忘了前提,“被吸引”这三个字本身就是大脑的决策。要不你怎么不好好做自己手头的事情呢?
③
『百炼成钢』
有句话叫“所谓专家,就是犯过该领域所有错误的人。”在做出好决策这件事上,也没有什么太好的诀窍,就是要多练。情绪也是会学习的,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可以统治地球,因为他能从历次错误中吸取充分的经验,并加强直觉。即使当下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益,可是经验就是已经增加了。不管在什么领域,下棋、政治、高尔夫、计算机编程等,大脑都能通过犯错积累智慧。
你要想提升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必须经历时间的历练,不断犯错然后吸取教训,这个过程不轻松。丰富的经历、对各类问题的反思、对各种结果的分析,能让你迅速把问题化繁为简,这是迅速做出好决策的前提。
当然了,再谨慎、再清醒的大脑仍然会犯错。再牛的篮球巨星,也有手感低迷的时候;泰特洛克的研究中预测最准的专家也有不少失策的时候;中国乒乓球队也有失掉冠军的时候。但错误会让他们在下一次同样的情境下,做出正确的反应。情绪在这时可以加深这种记忆,让人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支点。所以,我们要懂得容忍不确定性。
如果非要找到一个对决策有益的事情的话,神经学基础科学家马克·荣毕曼的发现可能会给你帮助。在若干试验后,他发现在解决需要顿悟的难题时,心情较好的人的成绩明显好于焦躁或者郁闷的人。我们用好这个结论吧。
总结一下,对于决策,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吃什么饭、先做什么工作、买什么衣服等等。但在具体行动之外,我们要意识到,与其过度思考不如凭直觉来;与其压抑自己的喜恶不如直视自己的情绪,以包容的心态,在经过各种尝试之后,百炼成为决策达人。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去启发。
参考书目:《如何做出正确决定》[美] 乔纳·莱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