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灵魂的“累”,从来都是源自不加思考的“懒”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琳达·霍斯·克勒韦所写。我们的生活向我们要的太多了。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要马上去做,我们很快就被拖垮。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从医和生活经历,开发出一套“自我更新”的“工具包”。通过一个个忠实的建议,帮助我们远离沉重的心理负担,重新调整生活的重心。最重要的是:重获健康和幸福。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自我更新的操作步骤。
①
『累了,就歇歇吧』
也许是想得到更多赞赏、实现某个目标;也许是对自己要求太高,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也许是憋了一股劲儿,就是不服输。你所有的内心需求让你揽下了太多的工作,原本充裕的时间,被你排得满满当当。
然后,你安慰自己:“没事,习惯就好。”你每天疲惫不堪倒头就睡,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慢慢地,你会发现“疲惫”就像插进身体的小针筒,慢慢抽干你的热情和效率,让你变成了一个重复简单劳动的机器,而不是“精气神”满满的人。甚至直到哪天病了、疼了,你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
人的精力就像一个蓄水桶,繁琐的事情像小虫一样,在上面咬出大大小小的破洞,能量在不知不觉中漏走了。你要做的是:检查破洞在哪里,然后用“木栓”把它们都塞住。
②
『审视感觉』
一位改革家每天忙于演讲,在外不停奔波。结果一天晚上回家,在吃饭时,他发现十几岁的女儿在餐桌上没有给他准备碗筷,她甚至没意识到爸爸回家了。那一刻,他决定从工作的岗位退下来。他突然意识到现在的生活和自己的期许,有如此大的差距。
你有这样的顿悟时刻吗?
有时候,对于我们轻车熟路的生活,很有必要去检查一下它还适不适合你。什么时候叹气了?因为什么烦躁了?是什么搅得我们心神不宁?只有清楚地写下上述问题的答案,你才能了解“疲惫”的“进攻模式”。罗列出让你麻烦的事,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到底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的期许、眼光、看法而活?这个问题搞不清,你只能被外界的节奏带着跑,越跑越累,却又停不下来。
③
『自省的主题』
找到自己的“疲惫洞”之后,就要进行自省。其中给自省制定主题很重要。因为,没有方向或指引,思考就像在走迷宫,会让你多做很多无用功。
在类似友情、亲情、生活方式等诸多主题中,价值观是最重要的一个,因为它决定了在上述所有主题中,你的喜恶。在第一阶段的观察中,通过罗列,你找到了自己感知的钥匙,清楚自己认同什么、反对什么;亲近什么、远离什么;什么在你看来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当你觉得每件事都很重要时,实际上它们都不重要。而对于所谓的轻重缓急、2/8法则、四象限法,没有过自省,就不知道怎么设定。精力的错误使用,必然造成它们会一点点抽空你,直至枯竭。
用更多时间做对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只是做你习惯的事情。
④
『交流的奇效』
在一次交流会上,有个小姑娘问陈丹青:“陈老师,我最近很烦恼,很多事都和我想的不一样,怎么办?”陈丹青笑着说:“嗯,别烦恼年轻人,你会发现以后有越来越多你想不到的事发生。”听到这样的话,小姑娘先是一怔,然后释怀了。
“嗨,这还叫个事?我常遇到。”“这只是一时的困难,挺过去就好了。”交流往往能把我们从纠结中拉出来,它是一次和不同人生经历、生活习惯的心灵沟通。交流能够提醒你:“你不是特例,你遇到的困难很多人都会遇到。”
自省之后的交流,是对结果的修正。用别人的经历打磨自己的认知。比如你在一家企业里待着不舒服,如果同事都有这种感觉,那说明这家企业确实有问题;如果只是你一个人的感觉,也许只是你的主观感受。
⑤
『优势调整』
不用多说,上述三步都是为了这一步。首先你要“看住”自己手头的每一个任务。它们对你的价值是什么?它们能给你带来什么?做的时候,你是否喜欢它们?这里有个衡量标准,如果有好几个任务在身时,你感觉就像带好几个孩子出门一样头疼,那说明在取舍上,你做得并不好。
其次,依照对价值观的自省,你要学会给喜欢和讨厌的工作分类,在喜欢的工作上适当多投入时间,可以追求尽善尽美,因为你为此花费的心力非常少;但对讨厌的工作只要做到合格就好,毕竟想把一项讨厌的工作也做得非常好,它所耗费的心力是非常大的,得不偿失。除此之外,生活方式、社交、娱乐,你都可以做这样的分类和对比,从中选择那些“意愿高、动用心力小”的去做。这样,你的优势和特点就会逐渐凸显。
总结一下,方向比努力重要,取舍比面面俱到更有力量。很多时候,我们的疲劳都是被自己拖出来的,怨不得别人。只有做到对喜恶心中有数,我们才能“看似慌中带急,实则稳中带皮”。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不对生活说“不”,你永远长不大。
参考书目:《你是不是也累了?》[美] 琳达·霍斯·克勒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