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旧事:面人叔(上)

本文作者:蔡红宇


面人叔姓杨,因为从大集体开始到包产到户以及后来改革开放,他都一直在碾房、磨坊推磨、磨麦子、箩面粉,衣服上永远落着一层白面尘尘儿,所以人们就都管他叫杨面人,而他的名字,反倒没人叫了。

说起来杨面人比我长一辈,我应该叫叔叔,只是人们都叫他杨面人,我就也跟着叫,除非在大场合下才礼节性地叫声面人叔。不管谁叫他杨面人,他都哼着那不知名的什么调调答应着,从来没有不高兴的时候,其实面人叔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很悲惨。

面人叔的爷爷是个种地的,用后来的话说就是个地主。最早的时候,面人叔爷爷的父亲家没有自己的土地,常年做长工、打短工,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得攒着钱,一点儿一点儿地置办家产,等到有了面人叔爷爷的时候已经买下了十多亩土地。面人叔的爷爷继承了父亲吃苦耐劳的精神,继续保持着发家致富、扩展家业的光荣传统,等到有了面人叔父亲的时候,家里已经置办下六十多亩土地了。

面人叔的父亲兄弟姐妹共六人,五男一女,男娃儿多就是壮劳力多。壮劳力多田地里的活儿就干得多,打下的粮食也就多。粮食吃不完有了富余,富余的粮食换钱、养殖家畜等,在父亲这一辈时家业继续扩大,最多置下土地一百三十多亩,大小家畜十余头、匹。在面人叔爷爷的操持下,这个大家庭过上了很富足的生活,直到有一件事的发生,打乱、甚至毁灭了这个大家庭原来平静、富裕的生活。

那个时候,兵荒马乱,各种武装势力经常征丁征粮。对于征粮,面人叔的家里不用愁,有的是余粮,可对于征丁,惜子弟的面人叔爷爷咋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当兵打仗去,可摊派下来的壮丁指标数还得完成,没有办法,面人叔爷爷就花钱雇人去当兵充丁。

有些没吃没喝的穷苦人家,家里抽出一个男人去当兵,有吃有穿不说还能给家里挣两块大洋,冒着生命危险也愿意去。那几年,面人叔家雇人去顶替的壮丁,去了没几个月就都又回来了,打问怎么回事?回来的人说,去的队伍也不是什么正规部队,不是稽查队就是纠查队,各自为政,今天这个打那个,明天又这两个联合起来打另外一个。打来打去苦了当兵的人,当兵的自然也不愿替这些军阀们卖命,一上战场,胡乱把大枪里面的子弹打光后就跑了,双方激战正酣,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人跑掉了,以为是被打死了或被对手俘虏了。每一场争战结束后,主官把损失数字报上去,不用多长时间又开始抓丁征兵补充兵源。就这样有的人一年能反反复复当好几次兵,有去不同的队伍,也有回到原来的队伍的,长官一看这小子又回来了,骂一句:你没叫打死了,腿倒长了个长。也不再追究,怕当兵的跑了,不跟着干。

一征兵就雇人,雇人就得花钱,开始是两块银元,后来涨到五块银元。面人叔父亲,是家里的老大,看着每次雇的人都回来了,也心疼那几个钱,就和面人叔爷爷商量着下回征丁他自己去,面人叔爷爷看着当兵也没啥危险,就同意了。没过几个月,又开始征兵,面人叔的父亲告别家人去当兵了。

这一去就是两年,两年间,和面人叔父亲一起去当兵的人陆陆续续几乎都回来了,就差面人叔的父亲没有回来。打问回来的人说,这次去的是大队伍,比较正规,训练地也刻苦,打仗基本能赢,且有执法队执行军令,不让逃跑,还开枪打死了几个逃兵。回来的人要么是受伤回家养伤,要么就是被俘释放,前些时候听说队伍向山西、河北方向开去了。山西、河北方向?那不正是抵抗日本鬼子的一线战场么!一大家人一听,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也没别的办法,只能心慌意乱、担心受怕地在家等消息。

想着心爱的大儿子,惜子弟的面人叔爷爷硬硬朗朗的身子一下子软榻了。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了还经常做噩梦,梦见面人叔父亲在打仗,让飞来的子弹打穿了脑袋,脑壳子都烂了;梦见面人叔父亲被炮弹击中了,鲜血淋淋。气也不好出,后来又咳嗽起来,吸一口气得掏心掏肺咳嗽半天。老伴儿和儿女们看着心疼,四下求医问药,西药、中药吃了不少,最终面人叔爷爷带着对大儿子的思念撒手人寰。

面人叔爷爷去世后,本来身体就不好的老伴儿也开始生病,请医生治了半年不见好,也驾鹤西游,寻老汉去了。

不到一年时间,一个大家庭一下子没有了两大主心骨。面临这样的状况,已经娶妻成家的儿子们没了主意。一个大家庭,没个主事人是没法维系下去的,商量来商量去,干脆分家另过,各自过各自的日子呗。

面人叔的娘带着三岁半的面人叔也自己过,经营着分给属于他们的那一部分家产。可是女人娃娃的不会种植,不能养殖,没办法,请了一个原来就在家做活儿的男人来帮工。

就过生活就又等盼了面人叔父亲一年,面人叔父亲还是一点音讯都没有,真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面人叔的娘实在是艰难得过不下去了,就把帮工的男人招了婿,给面人叔寻了个后爹,也就是继父。继父对面人叔娘俩挺好,日子慢慢地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温馨、富足、宽裕。可好日子只过了一年就又倒塌了。

第二年冬天,面人叔的娘因难产死了,那一年面人叔刚刚五岁。

五岁的面人叔在继父的拉扯下,热一顿凉一顿,有一顿没一顿地生活着,毕竟男人们再咋好,对一个小娃娃也照顾不周全。面人叔的姑姑看见娃娃可怜,就把面人叔领回家抚养,在几个叔叔的帮衬下,面人叔长大成人,迎来了解放。

新社会开始了。其间,有件事情的发生,让面人叔的家人们对面人叔父亲的不幸也释怀了,这个事情就是土改,定成分。原来和面人叔家一样富裕的几户人家,都被定成了地主、富农,家产被没收,土地充公,家里人抬不起头来,还影响年轻人上学、招工、当兵,很是狼狈不堪。而面人叔的家人因为分家早,分家后,日子也过得一般,就都定成了贫农,家里人没受成分影响,日子照过,想一想,这些个福报还都是面人叔父亲当兵没回来带来的。

年纪尚小的面人叔在新社会有了一份新工作,那就是给羊倌做副手,俗称打伴子。那时候的羊倌放一二百只羊,一个人顾不过来,就得有一个副手,协助着管理羊群。羊倌和打伴子的有个好处,就是在羊的主人家轮流吃饭,面人叔正好有个吃饭的地方,不用自己做了。要知道,懂事的面人叔几年前从姑姑家搬出来后,一直是自己过日子,做饭就成了个事儿,冷一顿热一顿的,这下子解决了吃饭的问题,面人叔干得非常起劲儿。兢兢业业的面人叔干至农村进入大集体时代。

大集体生活开启,生产队长看着面人叔一个人没吃少住的,就安排面人叔去磨房推磨、箩面,磨房在饲养圈的旁边,顺手帮帮饲养员老汉喂喂大牲口,也有个住处。

就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叫面人叔为杨面人了。整天在磨房里呆着,推磨、箩面一天下来,衣服上是白面粉粉儿,帽子上是白面粉粉儿,脸上、眉毛上,就连胡子上也全是白面粉粉儿了。

磨房的设备就是上下两扇直径一米多的石头磨,刚开始时没有牲畜拉磨,就靠面人叔推磨,干上一天累得腰酸背痛的。后来磨房又添置了石碾盘,两米多大、平油油的大碾盘和半人高的石碾子,面人叔一个人推不动了,生产队里给配备了两头毛驴拉磨,面人叔也就苦轻了,只需负责添加粮食,箩面。

就在磨房配备了两头毛驴以后,面人叔学会了喝酒。毛驴拉磨转圆圈,怕毛驴转得头晕,就用毛巾把毛驴的双眼蒙起来。面人叔走在毛驴后面,跟着毛驴转,因为又要添粮食,又得用扫帚往里扫石碾子碾到边上的粮食,所以面人叔不能蒙眼睛。一天转下来,头晕恶心得饭都吃不进去。饲养员老汉看着面人叔可怜,就给他出主意说:你要不喝上两口酒再跟着毛驴上磨,看看晕不晕了!第二天,面人叔就喝了两口饲养员老汉给准备的烧酒,上磨干活儿了。本来不会喝酒,喝了两口就晕晕乎乎的,跟在毛驴后面转也不觉得晕了。就这样每天喝点酒上磨房干活儿,不知不觉酒量越来越大,开始喝两口就晕了,后来喝半斤才晕,最后喝一斤才晕。

每天喝得晕乎乎,干着活儿,日子过得很滋润,可是面人叔一下子出事了,滋润的日子结束了。


(0)

相关推荐

  • 难忘当年“推磨”的滋味儿

    千里迢迢在眼前, 石头重重不是山: 雷声隆隆不下雨, 雪花纷纷不觉寒. 幼时读这首写用石磨磨面的谜语诗,朗朗上口,颇觉好玩.待到十来岁时,常常在晚上或五更天被父母叫醒,帮他们去磨坊推磨的时候,才深深地 ...

  • 李家磨

    黄河岸边的李家磨,是一个村庄的名称. 民国年间,富户李家在黄河岸边打造了一处水磨坊,利用黄河水为动力磨面.在以人力畜力推磨的年代,水磨的建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了方圆几十里人们争相排队磨面的地方,也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石磨声里忆往昔/吴连侠

    清冽的泉水带着大山的嘱托,在此汇成了美丽的多依河,河水时而幽蓝静谧,时而轻歌曼舞,时而飞瀑泻银,沿着层层梯田般的钙化滩溢流而下,源源不绝. 灵秀的山水孕育了智慧的人们,先辈们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 故乡旧事:面人叔(下)

    本文作者:蔡红宇 上篇链接: 故乡旧事:面人叔(上) 随着面人叔的酒量越来越大,上磨时喝的酒也越来越多. 一天,面人叔喝了一瓶二锅头后,跟在毛驴后面开始碾谷子,一只手拿着扫帚扫碾盘上外溢的谷子,一只手 ...

  • 散文类:《散文小花》32 《故乡旧事》16、河上拖树

    散文小花 (原创作品) 朱升 散文类:<散文小花>32 <故乡旧事> , 16.河上拖树 解放初期,小学教育发展迅速,这就推动了中学教育的发展.当时蕲春县只有漕河的县中和蕲州的 ...

  • 【征文选登】张治/故乡“贵人”引领我走上文学路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关于投稿那点事儿"征文选登 张治 这几年手机微信群,把世界变小了,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回想2016年春天,我刚刚学会用微 ...

  • 沈沧源‖故乡松口礼赞(上)

    故乡松口礼赞(上) 沈沧源 一 松口,松口, 可爱的故乡. 您原名东畲寨, 因地处松源河出口, 得了千古传扬的美名(松口). 在华夏广袤的版图上, 您只是一个星点, 但同岭南每一个村镇一样, 都是从远 ...

  • 故乡旧事|八仙桌

    小时候,家里有一张老式方桌,它有四个高高的脚,差不多高过小孩子的头,桌面方方正正的,比较宽绰.每边可坐两人,一共可坐八个人,也叫八仙桌.家里两个大人六个孩子,刚好是八口人,吃饭时正好坐满一桌,热热闹闹 ...

  • 【名家典藏】总第927期 王彬诗八首 || 我把故乡放在一朵野花上

      总 第 927 期  华语诗典藏                                          平 行 宇 宙    诗 电 影 世 界    订制专属视频加微信:yspl09 ...

  • 过年,江南故乡的记忆(上)|怀旧党

    过年,江南故乡的记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余年的历史.虽然期间政治也曾试图改变这样的传统,无论是民国新潮,还是后来的严厉的移风易俗破四旧,但最终都铩羽而归- ...

  • 中国诗歌报:山西诗人张汉东满怀激情走在《故乡的路》上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关注中国诗歌报 蔡仲萧,字清风,著名学者,国学家,书画家,作家,诗人,晋唐史学家.兰亭奖获得者,国务院礼宾司国礼书画家.历任北京紫禁皇都书画院名誉院长,北京名苑艺术研究院顾问,朗清斋 ...

  • 休闲老农||《故乡就在月亮上》(外一首)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欢迎您 投稿微信:CZJ690430 文学照亮生活! 作者:休闲老农 <故乡就在月亮上> 十五的月亮挂在天空 故乡就在月亮上 月光爬满了故乡的 整个田野和一个个村庄 我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