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芳的觉察日记:抽打自己的无形鞭子不见了,我进入了空白期……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0年,个案累积2000-4000小时

1

最近在体验一种很不一样的状态。似乎一直以来驱使自己的一个力,越来越小,甚至有时候感受不到。

我的行为开始由我对未来的规划来定,甚至是自动冒出来的直觉来定,而非过去那些跟在我身后的鞭子而定。

于是,经常会进入间歇性的空白。

仿佛我不知道该做什么,而这样的状态很陌生。

我过去一直说的“肿胀感”越来越少了。必须要做的,一定要做的,不做就会特别难受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

其实人还是轻松了很多的。

因为,我们想象一下就知道,如果自己一直处于一定要怎么样,不怎么样就不行的状态,那是很痛苦的。好像总是提着一口气,很难停下来,歇一歇。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还是你也正在体验着这个部分。

2

但我过去其实真的有享受这个部分。

肿胀让我输出,我必须要表达,我也留下了很多文字。不知道这些文字有什么影响,但我看着,好像我有做了点啥。

那些跟在我身后的鞭子虽然让我不轻松,但我每天保持着奔跑的状态,忙碌的状态,这个部分也让我对自己有了很多满意:嗯!有在做,有做了点什么。

这样的状态,不仅让我在人群中有存在感,对周围的人有个交代,最重要的,真的是对自己有一个交待。

对自己有一个交待,嗯,就不用时时刻刻去承受对自己的不满和攻击了。

所以,人真的很忙。

让我捋一捋哈。

我先是对自己不满,然后拿着个小鞭子在后面鞭打着自己,于是自己就拼命跑,拼命干。然后自己就再审视自己,评估自己,嗯,这个做的不错,那个做的不行。受表扬了,开心一下,觉得心里稍微舒服一些了。受批评了,又生气又难过,不管怎么样,下一回要更多做一些,更用力一些。于是,鞭打的力度升级,奔跑速度加快,干得更拼命。

真是一个密不透风的闭环。

这一切,都发生在我和自己之间。

细思恐极。

3

让我们再往前追溯一些。

我为什么对自己不满呢?

好像是因为我觉得身边的人对我不满。比如我爸妈(也有可能是其他主要照顾者)。他们对我有一些希望和期待,我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原来我这样做他们会更高兴,而那样做他们不满意。

让人无奈的是,很多时候,让他们高兴的事是我不想做的,而让他们不满意的事是我真正想要的。

但他们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能得到他们的爱和关注、接纳,比我自己想不想做,比我自己是否开心难过重要多了。

于是,我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他们身上。

更无奈的地方就在这里:当我们开始想要取悦别人的时候,这是没有底线的。我们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还需要更加努力,还要表现得更好。

于是,开始进入了一轮自我鞭策,自我压榨的状态。

一定是会有好处的。因为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赞赏。

于是,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行为,接下去继续努力!

别人的不满,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不满。

别人的不满,可能还只是间歇性的,偶尔见面,或者联系,表达一下。

但自己对自己的不满,那可是随时随地,每天24小时不停歇的。

就算我们睡着了,梦境也还在继续。

所以,这个关系到自己的转化,真心亏大了。

4

那我们继续再深入一点:

爸妈真的对我不满吗?就算他们对我不满,我真的要全盘接受,深受影响吗?

纵观从小到现在的这么多年,爸爸妈妈对我们做的事情,能数得过来吗?记得的有多少?除了记忆中那些对我们不满的事情,是否还有爱我们,关心我们,在意我们的事情?

真的可以好好回忆一下。或者说,好好看看自己,对这样事件的态度。是否,真的去回忆这些,自己有很多不情愿?

***里,有一个“拣择”的概念。

意思是,孩子会拣择父母对我们做的事情,然后强化它们,最后形成父母对我们的印象。

比如,我们可能会在父母对自己做的众多事件中,挑拣、选择那些,我们觉得父母对我们不满意的事情,几件事情以后,我就形成了这个印象。

于是,我们开始了强化之旅。每次有类似事件,就特别敏感,又增加进了“父母对我不满”的故事库。久而久之,父母对我不满,这个印象,就真的形成了,还牢不可摧。

可是去看这整个过程,简直就是我们自己一手打造的。父母只是对我们做了一些事情,但,真正建立起这个印象的动作,是由我们自己完成的。

我当初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真的被吓到了。

赶紧花了很多时间,好好地看了一番自己这么多年建立起的故事库,以及有多少根深蒂固的对父母的印象。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受困于父母的部分,就渐渐少了。

当然,也有一个部分,是父母真的对我们不满。这个部分要突破,相对困难一些。但也并不是没有出路。

因为,不管怎么样,父母和我们,毕竟是不同的人。我们慢慢长大,不管多么痛苦,多么无力,也还是有一个部分,是自由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到底要不要受他们控制?

就像你真的完全可以自由地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

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否愿意拿回这个自由。

5

继续回到开头说的,我最近这段空白期。

是很不习惯的,毕竟这么多年来,我的人生,总是那么满满当当,密不透风。

这个空白期有点难忍,有时候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又想要做点什么,比如干预一下别人,控制一下孩子,以及再多看几本专业书,多做一些深沉的思考。

但也会静静看着这个部分。

不会马上就去行动,而是,等待要做的事情,自然到来。

空白产生智慧。

我需要这样的空白。

也相信自己的智慧。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

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