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儿子牺牲后,棺木在家里放了18年,等革命胜利才下葬

说到红色沂蒙,大家都会想起“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等代表人物。

不过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代表人物都是女性,那么男性有代表人物吗?当然有,比如今天介绍的这位:徐丁谊。

徐丁谊是山东沂南县人,算是老一辈的革命人士了,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加入了同盟会,也曾目睹过清王朝在辛亥革命运动下的覆灭。

话虽如此,但徐丁谊并不像那些贫苦农民一样只有闹革命才有出路,作为当地有名的富绅,他不愁吃不愁穿,而且家丁兴旺,日子过得非常富足,没有必要冒风险闹革命。那么,他为什么仍然义无反顾地支持革命呢?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从心里认定共产党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他也相信,这样的党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徐丁谊不仅自己积极参加农民运动,还要求他的子孙一起参与其中。

徐丁谊的大儿子徐相南,曾出任沂水南乡的区委书记,负责领导当地的农民运动,结果惨遭反动派杀害。

丧子之痛并没有击垮徐丁谊,反而更坚定了他跟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于是,他没有急着将儿子下葬,而是将棺木摆放在房前,期望着有朝一日等革命胜利了,再把儿子安葬。

在他看来,国无宁日、家无安定,何以长眠于地下安息?于是,这一放,就整整放了18年!

直到1947年沂南县胜利解放,徐丁谊才将儿子的棺木正式下葬。

全面抗战爆发后,徐丁谊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不满16岁的3个孙子送去参军,而且,他又说服自己的女儿,把两个外孙也送上了战场。总而言之,徐丁谊几乎动员自家的男丁全部参了军。

虽然他们一家并没有出现开国将军那样的高官,但一家三代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奋斗多年,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光荣之家!

其实,还有很多像徐丁谊老先生这样牺牲小我、奉献家国的人,比如同是沂南县人的高大娘和她的儿子,在1941年为了掩护一批八路军伤员,毅然挺身而出,拿自己当作诱饵,去吸引日军的扫荡部队,结果一路跑到山顶无路可逃的娘俩儿,都被日军杀害。

还有他们的同乡沂南县妇女王换于,以一己之力经营着当地唯一的一所托儿所,很多时候,别说她自己,就连她的孩子都吃不饱,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我军许多领导人的孩子都在这里成长起来,其中就包括罗荣桓的女儿、徐向前的女儿。但可惜的是,王换于的几个孙子和孙女,却都因为营养不良而早早夭折。

再比如沂南乡绅刘佛缘,为了支持抗战事业,不仅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更亲手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送去参军。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的村子有将近80个青年踊跃参军……

红色沂蒙精神,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由千千万万这样的百姓所创造的历史,他们的名字或许没有那些战场英雄们响亮,但是他们为国牺牲的奉献精神,却值得所有人敬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