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忠臣鳌拜之死的背后:八旗恩怨与皇权争斗

鳌拜真没金庸写的那么坏。特别是谋反,这屎盆子康熙皇帝都不好意思扣鳌拜头上。

小皇帝拿下鳌拜后,开始走司法程序,宣布鳌拜30条罪状,其中大概意思是:结党营私,欺骗小皇帝,经常大声跟皇帝讲话……总而言是对上辜负皇帝的信任,下面残害老百姓。

罪名很多很重,但就是没有谋反。

按照大清朝法律,这30条重罪是先革职后斩首,他的兄弟儿子都一起斩了,大小老婆都做奴隶,家产全部充公。金庸在《鹿鼎记》中完整的描绘了这一悲惨场景,韦小宝还借给鳌拜抄家大赚一笔。

周星驰版《鹿鼎记》中韦小宝给鳌拜抄家,韦小宝财色兼收。

实际上,鳌拜最后的惩罚宽仁得不像话——软禁。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当年战场上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

鳌拜战场上为爱新觉罗家族冲锋陷阵不说,要不是他和一干忠臣的拼死力保,康熙他爸爸顺治都坐不上皇帝的宝座,康熙只能做个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哪轮得到他坐江山。

鳌拜对满清忠肝义胆

公元1643年8月,皇太极逝世,满清贵族围绕继任皇位的政治斗争白热化。当时最具竞争力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另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大名鼎鼎的多尔衮。

一拨人要立老皇帝的大儿子,另一拨人要立老皇帝的弟弟。

两人血统都很纯正,那就看手里的枪杆子谁硬了。多尔衮能征善战是实践证明过的,他手上的正白旗与镶白旗是他的死忠。而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将领的态度就很关键了,谁都知道多尔衮心狠手辣,趋利避害也是正常的反应。

风雨飘摇的时候,忠诚的鳌拜跟一帮将领站了出来。

鳌拜当时是镶黄旗护军统领(核心警卫部队负责人),属于手握重兵的实权派,他当时干的事情今天看来都令人感动:

他先联合索尼(正黄旗大佬)等两黄旗大臣在豪格府中集会,集体发誓,就是死也一定要支持皇帝的大儿子做皇帝(“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绝不让多尔衮的政治阴谋得逞。

在随后朝堂的会议上,两派还是吵得不可开交,这时候鳌拜带着一批忠于皇太极的将领离开座位,提着刀剑上前,怒气冲冲地说:“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这样的形势下,多尔衮要强行上位,八旗军内部就打起来了。

最后大家达成妥协,两位候选人都出局,让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就是康熙他爸顺治皇帝。

鳌拜搞这么一出把多尔衮得罪惨了,多尔衮没坐上皇位但他是摄政王,怎么可能给鳌拜好果子吃。

整个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索尼等许多两黄旗将领都受到政治迫害,一些将领扛不住压力投奔了多尔衮,谋取富贵。这其实也情有可原,反正扶着老领导的儿子坐上了皇位,总要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吧。

让人叹服的是,鳌拜宁死不从,依然和多尔衮势不两立。

这样的情况下,鳌拜备受打压,有功劳没赏赐,没功劳就要论罪,多尔衮有三次机会想弄死鳌拜(三次论死)。

公元1650,多尔衮死了,顺治皇帝亲政,鳌拜这才迎来自己政治上短暂的春天。

真实的鳌拜画像,确实是和徐锦江有几分相似。

辅政大臣中的八旗内部恩怨

顺治皇帝不忘本,让鳌拜随侍身边,国家核心业务交给他办,而且发自内心对鳌拜敬重。有一次,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亲临鳌拜府邸去看望慰问。更夸张的是,有一次孝庄太后病重,大孝子顺治皇帝在身边伺候,鳌拜也没闲着,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

能和皇家走到这么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假如鳌拜这时候生命戛然而止,他一定是忠贞臣子的代表。遗憾的是,历史的轨迹滑向了另一个方向。

公元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死了(真惨)。

包括《鹿鼎记》在内的很多文学作品中说顺治是因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失败,导致想不开去五台山当和尚了,这个说法并不是金庸的首创,民间传说戏说都有。但不管是真是假,8岁的康熙接班。这个是虚岁,实际年纪也就7岁刚刚上小学,话都说不顺溜怎么能主持朝政,顺治皇帝临死前(也可能是孝庄太后)给他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依次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军功、忠诚度、能力都是久经考验的。

政治安排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进辅政大臣班子还要代表八旗军的主要山头,要势力平衡。

索尼属于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属于镶黄旗,两黄旗一直是皇帝亲自领导、亲自管理的队伍,当年鳌拜和索尼护主有功,根正苗红对领导绝对忠诚。而且两黄旗是八旗中战斗力最强悍的山头,占据席位的大多数也实至名归。

苏克萨哈是属于正白旗,以前站在多尔衮的阵营,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及时划清界限,原先的正白旗也归皇帝统领,这样一来皇帝手上有两黄旗加正白旗(俗称“上三旗”)。安排干部要考虑实力也要照顾团结,都是上三旗不能不注意平衡,因此苏克萨哈也进了顾命大臣班子。

满清的八旗不是铁板一块,各个山头争斗非常激烈,皇帝也要找平衡。

这样辅政四人小组就很有趣了。

两黄旗的三个干部和苏克萨哈本身就不是一路,当初两黄旗和两白旗为了谁当皇帝差点拔刀子打起来,大家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谁看谁心里都有疙瘩。多尔衮摄政期间还记得吗?对两黄旗的干部严酷打击,差点要了鳌拜的命。之前是西风压倒东风,现在是东风压倒西风了,两黄旗当家做主,政治反攻倒算在所难免。

两黄旗三个人中,索尼有政治头脑、不冲动、不表态,遏必隆随风倒、谁强跟谁,苏克萨哈势单力薄,跋扈的鳌拜逐渐掌控了朝堂的话语权。

有趣的是,鳌拜和苏克萨哈还结了儿女亲家,鳌拜的女儿嫁给了苏克萨哈的儿子。但这种亲情纽带无法弥合政治路线的分歧,这不是两个人的战斗,而是两黄旗和两白旗的宿怨。

当年死在多尔衮和两白旗打击下的两黄旗将领很多,连鳌拜自己当年都差点给弄死,这个仇能说忘就忘吗?

皇权争斗的波谲云诡

辅政四人班子岂止是不团结,那简直算是冤家,皇家怎么能不知道?这种对峙正是他们需要的结果,谁都不能一家独大,决不允许出现下一个多尔衮。

为了制约日益坐大的鳌拜,孝庄皇太后又出一招。

公元1665年,12岁的康熙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一手安排下结婚,皇后不是别人,正是索尼的亲孙女。

孝庄这么做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皇帝娶谁做皇后不是爱情,而是政治。连续剧《康熙王朝》也讲得很明白:当时鳌拜权倾朝野,索尼装病明哲保身,孝庄通过这起政治联姻压制鳌拜。

孝庄皇太后。整个康熙朝早期的政治谋划一直是这老太太在背后安排。

遗憾的是,公元1667年6月,索尼去世了,能压制鳌拜的最大砝码没有了。

一个月后,苏克萨哈被告犯有二十四条罪状,不光他本人死了,全家老少也皆被杀。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把苏克萨哈的死归结于鳌拜,因为两人不光是死对头,鳌拜也是苏克萨哈之死最大的受益者。

但这件事情,玄机重重。

事发之前,康熙亲政大典刚刚召开。六天后,苏克萨哈就给皇帝上了奏折,大概意思是皇帝长大了可以挑重担了,老臣我希望去给顺治皇帝守灵尽尽孝心。结果,当天小皇帝便派侍卫前往责问苏克萨哈(这跟鳌拜可没关系)。

两天后,皇帝下旨逮捕苏克萨哈;又两天后,公布苏克萨哈的二十四条罪状,皇帝下旨处死苏克萨哈全家。康熙皇帝也将此事件作为后来清算鳌拜的罪状,说自己是被逼无奈。

但我看过一个很玄妙的推测,康熙(或者背后的孝庄)当时有个一箭双雕的谋划:第一是借鳌拜的手杀掉苏克萨哈,皇帝通往最高权力路上的障碍要全部除掉;第二是鳌拜杀掉苏克萨哈就成为所有人的对立面,孤立了好收拾。

政治真是波谲云诡。

康熙皇帝画像。康熙处处以宽厚示人,实际上青少年时擒鳌拜、平三藩都可以看出他内心有阴狠的一面。

研究鳌拜的履历不难发现,鳌拜身上有对皇家的勇敢忠诚,却没有政治智慧,权力没有制约后飞扬跋扈也是有据可查的。

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又是这个洋和尚)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大臣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

鳌拜三朝老臣,对皇家又有护驾之功,摆摆革命老资格是难免的,但一旦阻挡了皇权只有死路一条。

两年后(公元1669年)的五月,鳌拜被康熙拿下。

《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一》对擒拿鳌拜写得很清楚:康熙皇帝借口要跟鳌拜商议事情,在武英殿召见鳌拜,结果安排了十几个摔跤好手(布库少年),先偷袭、再一拥而上把鳌拜摁倒,随后就宣布他的罪状。

鳌拜是“满洲第一勇士”没错,但当时他已经59岁了,常年征战落下一身伤病,对手可是十几个千挑万选出来的格斗高手,对付一个赤手空拳的六旬老人是有绝对把握的,怎么能冒巨大风险让皇帝动手?

《鹿鼎记》描述的擒鳌拜。康熙皇帝下场参战,最后还是靠韦小宝撒香炉灰迷住对方双眼才搞定。

康熙雍正两代帝王厚待鳌拜后人

被囚禁的当年鳌拜去世,这已经是最体面的死法了。

康熙处理几个核心的党羽,也并没有大搞株连,除了顾及鳌拜对满清立国的贡献,还有两个潜在因素他不得不考虑。

首先鳌拜一直是镶黄旗利益的代言人,没必要因为滥杀引发事端;其次是鳌拜属于瓜尔佳氏,代表着家族的利益。瓜尔佳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与爱新觉罗家族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满清贵族,严惩鳌拜会动摇国本。多说一句,瓜尔佳氏后人中不但有荣禄、胜保这样的武将,还有关之琳、周海媚、关晓彤这样的美人。

康熙晚年曾公开表示,鳌拜只是“辜负先帝托付,逾越皇权”,算是口头指示平反了。

鳌拜死后,康熙没有为难鳌拜的家人,反而处处关照。历史上鳌拜有个儿子叫达福,在康熙朝先当了佐领,后来又成为了一旗的副都统(跟韦小宝一个级别,不低)。鳌拜还有个女儿只有7岁,待到她长大,康熙封他为郡主,远嫁蒙古。

待到康熙去世,老太太已经60岁,儿孙满堂。老太太给新皇帝雍正转递了一封信,这封信大概意思有三点:1、承认自己的父亲鳌拜是个罪臣,康熙帝对他的处置没有错误(皇上哪有错);2、表明她这些年对皇恩的感激;3、表述鳌拜前期对满清朝的功勋。

雍正见信后大笔一挥,恢复鳌拜一等公的爵位,由达福继承。达福最终被任命为前锋统领,在平息葛尔丹的叛乱中战死,算得上光耀门楣的好汉,鳌拜父子俩都对得起满清。

归根结底,康熙对鳌拜根本恨不到哪去,小皇帝要抢班夺权迫不及待,鳌拜成了牺牲品。

后世的描述中,这场政治谋杀像儿戏,皇帝冒险亲自上阵,带着一群小太监上去拳打脚踢,最后还是靠着韦小宝这样的小太监撒炉灰迷了鳌拜的眼睛才涉险获胜.

更多精彩:原神刻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