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以为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但其实是三个人在斗争——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
理论,这个词听起来还蛮干瘪的,没什么吸引力就是了。
我记得我2009年的时候遇到王敬伟老师,当时我问他,如果想学心理学的话,是不是要去念个书,读个学位什么的。你看,这就是经典的左脑型的人的思维模式,我要学什么,就要从理论中去获得这些东西。王老师当时回答我说:你现在去读理论,说实话,也看不懂,以为自己看懂了,也是假的。那如果你能多去参加工作坊,多做一些个案,有了体验以后再去读书,感觉会很不一样,你会知道它真正在讲什么。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我真的很听话,其实我的个性是挺叛逆的,但是在这几年当中,真的没有去读理论。当我不断的浸泡在工作坊里,去看、去观察、去体验。看了几十个上百个个案,也不断的探索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以后,再来看这些理论,感觉就真的能知道它在说什么。
大家知道华德福教育吗?这个教育对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它认为孩子的头七年很重要,第一个七年主要是发展孩子的身体也就是意志,第二个七年是发展孩子的情感,第三个七年发展孩子的思维。它把智识的学习,放在身体和情感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因为跟我们的认知刚好相反,头脑是一种非常狭隘的东西,实际上它是应该为我们的体验服务的,它是在我们的体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由头脑帮助我们把体验当中的真相或者接近真相(也可以叫做普遍客观的规律)的部分提炼出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
这就是理论对我们的作用。头脑是仆人,不应该成为主人。
凡是我们能够听懂的,或者是听到以后觉得有共鸣,或者是觉得说中了什么的,这些东西其实是我们本身已经有的,它是已经在你的体验当中存在的。理论呢?其实也是另外一个人的体验,只不过这个人用了很好的表现力,把这个东西翻译成语言。当他讲出来之后,你会觉得说,诶,对啊,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你明白吗?这就是理论对我们的作用,它把我们模糊的感知给表达出来了。
那理论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印证,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有一些感受,当我们再去看别人的体验,或者别人写出来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大家走在相似的路上,这些经验是曾经发生过的,很熟悉的,有一个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二个是指向的作用,类似一个地图,它会告诉你,你现在可能在什么地方,将来有可能会到达什么地方,这是一个指向性的作用。
所以首先要转变一下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让理论来为我们服务,真的不用很用力的去学习它,不管它经典也好,不经典也好,权威讲的也好,非权威讲的也好。就放松的去听去看,有一些东西,能理解的,就是你的,你本身已经有的,或者是你需要的。有一些东西听不懂或者觉得很难,那就把它放下,也许你现在不需要,或者还没有在你的体验里呈现出来。这些东西硬要去用脑子搞明白它,把它塞到脑子里,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甚至叫“所知障”,又会变成另外一个障碍。
理论是参考,是工具,是我们有可能是那个样子的,但我们实际是什么样子的,还是需要通过实践和探索去发现。
一、本我、自我、超我
好,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本我、自我、超我。
几乎每一个自成一派的心理学理论都有一个立足点,或者说基础,就是去描绘他们所认识的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什么力量(我翻了好多资料都说人格特征或者特质,但我觉得力量或者能量更准确一些),这些能量的互动和冲突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情感、思考和行为的。这些内心的图画,叫人格理论,就是我们这两讲里面要去认识的,看看是不是能够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
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晚年提出来的的人格图景,他早期是研究歇斯底里症患者的,属于精神病学的范围,他晚期探讨的对象越来越一般化,研究的对象从神经症患者扩大到了整个人类,《自我与本我》是他发表的最后一篇重要的作品。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吧,因为实在太有名了,说不定也有人已经很了解这个理论的了。
有一句话很妙,但我不知道是谁说的,有人知道的话可以提醒我一下,这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常常以为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但其实是三个人在斗争”。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本我自我超我的世界特别的贴切。
本我在弗洛伊德的语境里是属于比较原始的动物性的部分,是一些在文明社会里被压抑的冲动和欲望,用行话说是生本能死本能之类的。我们把它想象成一个小孩子好了,它饿了,吃,渴了,喝,冷了,哭,它表达的是它最原始的一个需要,不会考虑或者观察环境有没有这个条件满足它——“只要我快乐我满足就好”。弗洛伊德很受达尔文的影响,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传承下,他用生物本能来描绘我们的本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期一些心理学家,他们有提出人格里面类似的部分,比如后面我们会提到的儿童自我状态,听起来很像,但是内涵却人性化很多。
超我是后天养成的部分,是被教育出来的,它考虑的是父母的教导、社会的规范和个人对自己的理想的要求。它经常会以“你必须怎样”,“你不能怎样”,“这么做才是对的”类似这样的禁止性的或者限制性的声音出现。它是一个严格的道德监护人,严厉的父母,在超我的眼里,一件事情只有应该或者不应该,对或者错,好或者坏。
自我呢?自我是比较现实的一个部分,它能够观察到当下的环境、人,是不是能满足我的需求,还是说我需要再等一等,或者做一些妥协。有人说它是本我、超我和环境的协调者,它能够考虑到本我的需要,没有去挑战超我,同时也合理的使用现实的资源。我觉得自我有点像“别人家的小孩”有没有?就是别人家那个永远有礼有节,进退有据,应对得体的大哥哥,下至三岁小儿,上至叔伯长辈都超级喜欢的人生范本。
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我肚子饿了,本我说:去,把你面前最近的食物拿起来,吃吧!超我说:不行,你疯了吗?你会被当成小偷抓起来的!不可以!自我说:让我想一想,你有钱吗?有钱的话去买嘛,没有嘛?不然家里的冰箱里还有菜,你忍一忍,回家做饭吃。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的话,会发现有时候(也许不是有时候,而是经常)我们会在心里进行这样的对话。而有的时候呢?我们会用其中一个人格来对付别人,比如说:
我有两个女儿,有一次,我们去公园散步。二女儿,她比较小,四岁,看到一朵花。她站在那朵花旁边,坚决的说:妈妈,我要这朵花。(本我,得到这朵花我会很开心,我要。)我的大女儿立刻说:不行!这是公园的花,不能摘!(我心想:这跟谁学的?这是超我,后天学来的)我说:好吧,但是这里的花不能摘,我们到旁边的草地上,那里有野花可以摘。(这是自我)
通常情况下,一般人的内心本我和超我的声音都会比较大,而自我的力量不太够。如果我们的欲望没有办法满足,它会被压抑下去,迟早有一天会爆发出来;但是如果不顾一切的去满足本我,挑战超我,一个结果是我们会有内疚,恐惧,害怕被惩罚,另一个后果是会引起许多跟外界的矛盾。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自我,来帮助我们协调本我和超我还有外界的关系。
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发展一个相对健康的自我,可以帮助我们协调内在和外在的矛盾,顺畅的生活和与他人相处。
二、意识和潜意识
精神分析最初就是从对人的潜意识的发现和研究开始的。潜意识通常指一个人意识不到但确实存在的内在的精神领域。在弗洛伊德那个时代,人们认为精神上的问题是由于生理问题引起的,是神经出了毛病。但是弗洛伊德发现人受到看不见的内在世界的影响,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受意识之外的想法和感觉的作用,不由自主的行动,如果能够把这些意识之外的部分带回意识层面,接纳了这个部分,人们就会好起来。
那什么是意识呢?意识是对自已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的综合觉察与认识。我把它叫做“我知道”(awareness),我知道我在想什么,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知道我有什么样的感觉。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罗杰·史培利(Roger Sperry)把左右脑的功能做了个区分,他认为意识的功能主要由左脑来执行。左脑其实很笨,它处理信息是逻辑式的,需要思维和语言作为媒介,就像计算机一样,要输入很多000111这样的二进制代码才能理解一个信息,我们的计算机就是模仿左脑的功能。我们以为计算机已经很快了对吗?其实非常慢。就像我们每天其实接收到很多信息,但是处理不了,都扔到潜意识里面了,我们的大脑只能选择自己能理解能接受能容纳的部分来解释世界。
而右脑是潜意识脑,它处理信息是全像式的,它会将收到的讯息以图像处理,瞬间即可处理完毕,因此能够把大量的信息一并处理,它纵观全局,把握整体,它能跨越逻辑,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们的左脑太有限了,没有办法理解右脑的世界,因为它们不在一个维度上思考。
好,我们现在回到心理学。弗洛伊德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潜意识的存在的人,在他之前关于潜意识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好几个世纪,但是弗洛伊德采取了系统方法来增加我们对潜意识的精确认识,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像一个巨大的洞穴,里面储藏了本我冲动和欲望。但是另一个在潜意识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人,荣格,他不这么认为。他受东方文化影响很深,他认为潜意识不仅仅是压抑的欲望,而是我们完整生命的一个部分,它比意识世界更博大,更丰富多彩。潜意识的世界不仅包括个人潜意识,在更深的层面,我们的意识是一体的,所有人共享一个集体潜意识。而且,意识和潜意识的交流,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品质。
所以我们的人生就好像打电子游戏,在游戏里的角色,其实是被游戏外的玩家所操控的,但是游戏里的角色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的话,他可能觉得游戏里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或者隐约觉得自己是被操控的,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游戏里的角色呢就是我们的意识,而游戏外的玩家,是我们的潜意识。
《庄子:齐物论》里面有句话: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就是说我们的物质身体一旦形成以后,我们就以为自己只是这个躯壳,顶多再加上大脑和思维,没有别的了。如果我们是这样想的,就会失去跟我们真正生命的联结,那样的活法,顶多叫做“不亡”,就是没死而已,行尸走肉。
那怎么跟潜意识沟通呢,怎么让我们的左脑接收到右脑传递给它的信息呢?
潜意识跟意识的沟通是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进行的,因为左脑理解不了这么庞大的信息,所以只能接收到形象和片段。跟潜意识最接近的是梦和身体。我们可以通过解码梦和身体传递的信息,来理解潜意识要告诉我们什么。
有人把疾病称作潜意识给我们寄的一封情书,这个比喻很妙,就是我们身体的病症其实是心灵传递的一个信息,提醒我们是不是忽略了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这个病症来自什么地方,它让我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试着深入这个感觉,并且问自己,生这个病,有什么好处吗?如果准备好了的话,通常我们会接收到跟自己的意识层面很矛盾的信息。有一本书叫《疾病的希望》,没事的话也可以翻翻看,可能会有一些启发,但是也不要硬套。
梦也是通往潜意识一个很好的工具。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自己的梦境,试着把它记录下来,去感觉一下自己在梦里有什么样的情绪,梦里面出现的人、事、物对你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会有类似的感觉和情绪吗?或者压抑了这样的感觉和情绪?渐渐的,你可能就会一点点开始了解,梦境在提醒你什么,有什么部分是你忽略的,有的时候也可以得到启发。
这两个都是非常好用的工具。大家可以试着玩一下。
文字整理:宋迎
文字校对:芳芳
文字编辑:Bo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