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不出名的一首诗,却写尽人生的旷达,最后14字读完让人心疼

文/顾无

【引觞漫谈】

苏轼一生创作的诗词,仅仅流传后世的,就有着3300多首,生活中即兴所发而后湮没不见踪迹的,就更不知凡几了。

这3300多首诗词中,名篇名句的比例应该算是很高的了,即使是不熟悉苏轼的人,也都能背出苏轼最著名的那几首作品,而其中的名句警言,在现代则更是广为传颂,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看见月亮,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到豪放,想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最悲伤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最潇洒的雨中出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还有日常生活中的苏轼,“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热爱生活的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有一句,是我个人最难忘的,在贬谪途中,面对着自己低沉压抑的处境,“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这12字,可谓是说尽了苏东坡的旷达,也点破了苏东坡可为天下师的地方,人生的逆境常有,如何对待它,度过它,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临其诗境】

今天这首诗,应该也是作于苏轼人生的晚期,其中所展现的,就是完完全全成熟的苏轼风格。

其具体的创作时间点,应该也是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或许就是苏轼暮年被放逐海南,后来得到赦免,终于回到大陆的时候。

那时候的苏轼,经历了半生的失意浮沉,看尽了世间百态,年少时期的争强好胜,种种的远大志向早已消失不见,眼中所剩下的,唯有晶莹与透彻。

一天,漫长的风风雨雨在傍晚时结束,天空在最后时刻绽放出了光明的色彩。苏轼在这时候登高远望,远方是一派的清澈,远峰近海都被风雨洗净,露出大自然最本真的美丽,苏轼心情也好,虽然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但也不见半点的失望和悲观,唯有对生活一直不断的热爱。

【经典原文】

儋耳

宋代:苏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条分缕析】

第一句是背景,一如上文所说,叱咤喧嚣的雷电风雨都销声匿迹,留下一片清澈晴朗的天空给人们,暮雨潇潇,转而变清风送爽,云彩悠然。

苏轼独自登高,倚着栏杆看阁楼外的世界,崔巍景象,尽收眼底。

看到的是什么?

云端垂下一道巨丽彩虹,高高挂在天上,连接着两个世界;万里长风从海上吹来,到苏轼的脸上,还带着海风快意的味道,令人精神一振。

这2句中,处处都是苏轼的色彩,无论是“垂天雌霓”一般的彩虹,还是海上的“快意雄风”,都带有一种苏轼的豪放。意象的选择上好像与李白有所相似,可是细细读下来,两人的风格还是不同的。

李白生在盛世,风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而苏轼的风,只吹到了他自己。只能说时代对于一个诗人的影响实在太大太大,同样的才情,同样的主题,在每个人的笔下都不一样。

后边两句是全诗的精髓,要义在于一个旷达。

乡村野老已经在唱着丰收的歌,朝廷的诏书也已经下来,恩赐我这个逐臣回京,不用在蛮荒之地埋骨。前后句的对比看似没有什么相通的地方,也许是苏轼登高一望,偶然看到了田间农民的举止,正好与自己此时的心情相匹配;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丰收是一个农民最朴实也是最大的喜悦,而苏轼贬谪半辈子,有朝一日能够重回中原,其喜悦程度与野老歌丰岁是差不多的,两相比对,相得益彰。

最后一句是对自己现在心境的表达,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成灰。

人已经老了,只要能够吃饱饭,在自己的东坡居处养老。自己的晚年,能够做好这一件事情,其他的事情,都不用再去想了。

或许只有到了特定的人生阶段才会有苏轼这样的感悟,这里也不再做过多的解读,个中滋味,对于每个人来说,大概都是不一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