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才军《杨氏之子》教学与思考

原文: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yuē):“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顾长康啖甘蔗

顾长康啖(dàn)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张成喜疾走

徐州人张成喜疾走,日行五百里。每举足,辄(zhé)不可禁,必着(zhuó)墙抱树方止,体犹振动久之。

教学过程

一、活读破题,感受文言趣味

今天我们也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孩,看看是谁家的孩子。

指生聊一聊自己的姓氏:x氏之子/女

二、初读感知,渗透文言学法

1.自由朗读《杨氏之子》。

2.指生朗读《杨氏之子》(读得最困难的学生)

三、再读明意,提炼文言特点

1.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句话里可以读到?

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师: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特点、年龄、性别、国籍、姓氏)

(2)发现语言特点:言简意赅、简洁明了。

(3)仿句,介绍同学。

2.思考:孔君平和杨氏子还被叫做什么?

杨氏子:儿、其、君

孔君平:夫子

拓展李白的名字。

发现文言文特点:称呼丰富。

四、品读对话,体味言语秘妙

1.杨氏子的聪明表现在哪里?

(1)为设果。填空:(  )为(  )设果。

(2)理解“此是君家果”。

(3)理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未闻”的作用)

2.如果只是单纯的聪明,“惠”应该写作“慧”。“惠”是什么意思?

(智商高、品德好,贤德贤惠)

3.拓展:柳树、黄桃……

4.填空朗读全文。

五、外读两篇,牧养阅读能力

1.快速朗读《世说新语·排调》,思考这是讲什么的?

(1)分辨甘蔗的头尾。

(2)你生活中是否有过先苦后甜、渐至佳境的经历?

2.朗读《古今谭概》文段,思考讲的是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他跑马拉松,你如果是教练,你在终点处应该做什么?

思考

1.文言文的“神圣”与“烟火气”

罗老师风趣幽默,与学生的交谈时,总是用机智并略有调侃的语言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让课堂更加愉悦。正是这样的师生交流,也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距离感。学习《杨氏之子》时,罗老师借用标题,让学生模仿介绍自己,再用文言文中的第一句话提取关于杨氏子的信息,让学生再模仿着介绍同学。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也不仅仅是为了仿说,首先是将文字与学生的生活进行链接,融入学生生活,再让学生品味课文第一句话只用了10个字就介绍了这么多信息,从而得出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就是在这样的古今穿越中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文言文的学习生动有趣。

2.对文言文教学于常规中创新。

罗老师让学生找出杨氏子与孔君平其他的称呼,找出称呼之后再读原句,在原句中弄清楚人称,意思就明了了,这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指导和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罗老师没有逐字逐句的分析,只有学生主动的探究和思考。因为要想准确找到文中的人物,就需要前后文联系着去看,要对全文进行理解,在这里的教学中再揭示出文言文的一个特点——用多种方式对人物进行称谓。

罗老师教学方式巧,教学思路新,教学效果好。

3.代入式体验人物的特点。

在感受人物特点时,罗老师实时让学生有代入感。第一个层次就是找出(   )为(   )设果,在这个事件中,突出学生是聪慧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从人物对话中理解杨氏子的聪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紧接着落脚点就在“未闻”中,从这个词中体会杨氏子是有教养的聪明,这个环节就很巧妙的让学生理解“惠”字。第三个层次,就是老师让学生拓展来说,与教师对话,老师是黄/柳夫子,学生该怎么说?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真正理解文中的意思,真正体会到杨氏子的聪惠。

4.保护学生自尊心。

生1:广东刘氏子十岁,甚呆滞。

师走到刘同学旁边,安抚他不要伤心,要以德报怨,说一说同学的优点。

生2:广东x氏子十岁,甚疾走。(夸他跑步快)

师对生1说,要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要以德报怨,以后“呆滞”只能形容像我这样的人。

5.阅读教学,有时无需过多讲解。

罗老师引领学生读懂文言,文言文尚且能够读懂,为什么我们学习白话文时还要想方设法去讲解、去分析,觉得处处需要学,觉得不讲学生就不明白呢?是不是学生独立理解的空间都被老师的讲解填满了?老师过多过细的讲解占用了学生阅读的空间,所以就有了书本上讲不完,还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吗这样的论调。

统编教材减少了课文篇目,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是要留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自由。所以统编教材设置了“快乐读书吧”专栏,把整本书阅读纳入到了教材中,纳入到课程中来,用这样的栏目给语文老师一个理念的导向,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

语文老师一枚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