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志 138:郑玄传》

这是《真·三国志》第 138 篇文章

今天来讲 郑玄

(原162曹冲)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郑玄,字康成,今山东人。

郑氏原先是大家族,然而在郑玄出生的时候,其家族已败落,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做官,只是在乡间务农,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就好比以前阔的时候,甩手就能买一箱最新款的苹果手机,眼睛都不带眨一下,如今就连卖肾也买不起一个去年款的,毕竟营养不良的肾也不值钱呐。

虽然出身贫寒,但郑玄自幼天资聪慧,喜爱读书,勤奋好学,从小对数学也很有研究。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郑玄就能朗读和讲述儒家的五经了,除此之外,他对天文学也很有兴趣,掌握了“占侯”、“风角”、“隐术”等一些当时观测现象及推测吉凶的方术。

儒家五经:《诗》、《书》、《易》、《礼记》、《春秋》。

郑玄一心向学,在确定了自己的志向后,终日埋头苦读,孜孜不倦。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曾经有一次,在其十一岁左右的时候,他随着母亲到外祖母家做客,当时的客人很多,其中一些人穿着华丽,打扮地很是高雅,一个个言语清爽、夸夸其谈,看上去很有地位和来头。

唯有郑玄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一旁,郑母见状,顿时感觉脸上无光,暗中对他说:乖儿子,你也去展露展露自己,让妈妈好有点面子。

郑玄不以为然,说:这种庸俗的场合,非我所志,不在所愿。

郑玄对经学很有造诣,但由于其家境贫寒,父母没有能力供养他考上大学后再读研究生再读博士,即使他的才华很出众,考个清华就像回趟家那么容易。于是,家里人迫于生计,也不再允许他不事生产而常年读书了。

但是,郑玄之前的刻苦努力没有白费,渐渐的,他的名声也传播开来,在十六岁的时候,就被大家称为神童。

十八岁那年,郑玄充任乡啬(音同“色”)夫一职,开始赚钱补贴家用。在任期间,郑玄勤勤恳恳,十分认真,得到了乡里的好评,不久便晋升为乡佐。

然而,郑玄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不愿以吏谋生,一心还想研究学术。因此,郑玄在上班之余,回到家就开始看书研究,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去,而是到附近的学校中去向老师请教问题。郑玄的父母对此极力反对,并一再训斥他。

所谓“峰回路转,矢志不改”,就算前方遇上怎样的阻碍,郑玄也依旧心向太阳。在郑玄21岁的时候,他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基础。

当时的名士杜密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有一次在郑玄老家巡视的时候遇上了郑玄,聊了几句后,杜密大为惊呼,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把他调到郡里为录,使他得到了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郑玄到任不久,便辞官而去,并非不要理想了,而是进入了太学授业。此后,郑玄先后师从第五元先、张恭祖和陈球,在山东一带成了有名的顶尖学者。

在闻名山东之后,郑玄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他感觉到关东学者已没有人再可请教的时候,他便通过友人卢植的关系,离开了家乡,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当时的大儒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的深造。

马融是全国范围内的顶级学者,为人比较骄贵和讲究,常年跟随的门徒就有很多,但他精力有限,只亲自面授少数的高材生。郑玄投入马融门下后,三年不被马融看重,甚至连面都没见过一面。

郑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也没有因此荒废了学业,相反,他比以前更加认真了。

所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一点也不错,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材生在谈论推演浑天的问题,遇到了困难而不能自解,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就说:我想起来了,貌似有一个叫郑玄的人精于数学,我们何不把他叫来看看?

于是,郑玄就被请来了,三下五除二便解决了难题,使马融与其他一行人伸长了脖子、瞪大了双眼,随后,马融对卢植说: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从此之后,马融便记住了郑玄,对他另眼相看,郑玄也借此机会把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向马融请教,在讨论的过程中,马融更是对郑玄赞不绝口。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了七年,因父母年迈需要照顾为由,取得了毕业证书,并拿到了奖状若干。临走之时,马融对旁边的弟子们说:郑玄如今要回山东去了,我的道看来要向东传播了。

这里马融并非目中无人,他口中的道,即是儒家学术思想。想来也挺有意思,儒家起源于孔子,孔子老家在山东,在几百年间像波浪一样四散出去,如今又被改良之后带回了山东。

学成归来之后,郑玄已经四十多岁了,这时的他已经成为了知名学者,收了不少学生,虽然家里依旧还很贫穷,但他一面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

168年,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第二次“党锢之祸”由此爆发,郑玄因为曾经当过杜密的故吏,也被算成了党人,于171年与其余四十余人皆被禁锢。

郑玄45岁时被禁锢,到了58岁时才被放出来(当时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才不得不释放了党人),前后长达十余年。在此期间,郑玄依旧研究学问,打破了传统经学的看法,创立了“郑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郑玄走出监狱、脱下手铐后,当时的从政者都对其大名早有耳闻。185年,何进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征辟郑玄入朝为官。郑玄去看了一眼,羞与外戚阉党为伍,于第二天就弃官而走。

187年,三府先后两次征辟郑玄,都被其婉拒,之后,大家争先恐后地都对郑玄送出了邀请函,但都有如石沉大海般没了音讯。

董卓执政以后,也征辟过郑玄,但也被其拒绝。

191年,黄巾余孽攻占青州,郑玄只好逃往徐州避难,当时的徐州牧陶谦听说郑玄来了后,大喜过望,以礼相待,但此时的郑玄,依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196年,在孔融的多次邀请下,郑玄从徐州返回了家乡,据说途中遇见了黄巾贼,但黄巾贼在见到郑玄后,对其十分恭敬,就连一句粗话都没爆过。

回到家乡高密后,孔融以礼待之,命令手下的人不能直呼其名,而要叫“郑君”。

不久之后,袁谭攻北海,危急存亡之时,郑玄的儿子郑益恩受父亲之命前去营救,结果反被围杀,年仅27岁。

郑玄,就这一个儿子,所谓老年丧子,惜哉痛哉!不过好在郑益恩还留下了儿子。

197年,袁绍意气风发,大宴宾客,邀请了郑玄出席,席间,郑玄语出惊人,宾客们无不折服。袁绍起了爱才之心,请郑玄为左中郎将,但被其拒绝。

198年,汉献帝征郑玄为大司农,郑玄在家拜受后,转头借口自己有病,请求告老还乡。

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争取民心和士望,便让袁谭逼迫七十多岁的郑玄跟随军出征。郑玄无可奈何,只得抱着年老多病的身体随行,在经过元城县的时候,病逝加重,难以再继续向前走了。

不久之后,郑玄病逝。

襄子曰:一代大师,终生治学,未曾为官。郑玄是一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的人生虽多为颠沛流离,但他的心,却比常人都镇定。后人,当以此自勉,切勿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或左右逢源,终为土灰,临终之时也不知自己这一生究竟都干了些什么。

欢迎在底部留言,精彩的留言也是文章的一部分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