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范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宋代山水画发展
宋代山水画继五代之后发展的更加成熟,皇帝、贵族、士大夫及富户商人都对山水画产生了兴趣。作品有装饰与殿堂厅室的巨幅壁画和屏风,也有绘与卷册放案头的小幅。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技巧上有了巨大的创造。
北宋山水画主要沿袭五代以荆、关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宋初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李成尤负盛誉。中后期山水名家许道宁、翟院深、郭熙、王洗等人皆不同程度受李成影响,同时又出现以燕文贵的集山水界画于一体的“燕家景致”,以赵令穰为代表的富有诗情的小景山水,米芾父子创造的表现江南烟雨迷漾的“米家山水”及王希孟、赵伯驹等人以臻丽细密著称的青绿山水。
山水画创作的活跃促进了对山水画经验的整理研究,出现了《林泉高致》《山水纯全集》等重要论著。靖康之变,宋室南渡,画家们更致力于塑造秀丽的江南山水形象,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
李成
艺术成就:
1、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李成能诗文,所画山水,虽师法荆、关,但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尤以画寒林平远著称。
2、李成作画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虛旷的空间,以活脱的笔致画出寒林的情态,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景色抒发胸襟,所画山水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李成的山水画纯出于写实,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李成对于用笔、用色和画面结构特别用心,一定多以平视为基础。传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图》。
《读碑窠石图》:
创作背景:
李成本为唐代宗室,却世逢离乱,寄身于宋朝,空怀才情而无处施展,在多次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只能将一腔郁结之情寄于水墨之中以度光阴,《读碑窠石图》中的寒林、独碑、旷野、寂石恰足李成寂寥内心的真实写照。
绘画内容:
表现一个骑骡的旅行者在荒野中看一幢古碑,旁有老树窠石,时值深秋,挺拔的老树和矗立的石碑,使人联想起对过去历史的追忆,在山水画中融入耐人寻味的哲理。
艺术风格:
1、李成用笔坚挺圆健、雄强遒劲、弧曲而极富折转韵律的美感。枯树寒林用笔尖锐,窠石土坡则圆浑秀润,王晓人物衣纹用笔虽然与李成的用笔特色不尽一致,但其古拙劲挺、秀雅简括而富有弹性的笔墨特色,同李成的用笔互为补充、映衬,颇为和谐,对于画面整体绘画格调的确立,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2、李成墨法的运用,很有特色,如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给人以深厚迷幻之感,而枯干枝叶、树洞的墨色晕染,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作者着力刻画了古树的形象。几株落尽了叶子的古树,弯曲盘旋,虽经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打击,但依然顽强地挺立着。这种描绘突出了外界的环境特征荒漠地区、严酷的气候和古树那种坚韧、顽强、有强烈感情特征的艺术形象
4、画中物象造型精当,严于裁剪,水墨沉雄文秀,在一片冷冷清清、萧疏的荒野上,一位骑着骡的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一手持木杖的书童牵引下,仰望着巨大的墓碑,古碑下的神龟昂首望着来人,人物沉浸在静静的哀思中,给人以悲凉、肃穆感。
范宽
艺术成就:
1、活动于北宋早期,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及李成已甚精妙,既而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深入自然山川,长期居留于太华、终南诸山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等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终于创造了与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画雪景。
2、所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宋人评李成、范宽是“一文一武”,认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溪山行旅图》
绘画内容:
画面上矗立在正中的雄峻大山,占有三分之二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一泻千尺的瀑布、山路边淙淙溪水和山路上的驴队行旅,极其生动真实地表现出北方山川的壮美。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能听到水声和驴蹄声,情景颇为动人。
艺术风格:
1、范宽先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石峻峭刻削的边沿,然后反复地用坚劲沉雄的芝麻皴塑造出岩体的向背纹及质感。在轮廓和内侧加皴笔时,沿边留出少许空白,以表现山形的凹凸之感,入骨地刻画出北方山石如铁打钢铸般坚不可摧的风骨。
2、远景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远山就是这幅画的主角。他这种满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恒、稳定、包容的视觉感。
3、整幅面无论是山体抑或是密林,皆墨色凝重、浑厚,涌出一股强烈的雄壮逼人之气势,在这股气势面前,白天明亮的光线似平经它一压也变得黯淡了,给人以“如行夜山,黑中层层深厚”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