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上的成功会掩盖课程上的懒惰

之前发出过《热闹过了,然后呢?的疑问,认为《流畅的课未必就对》。后来听华总讲“一力降十会”,想到它的实证依据(见下图),也发了一通感慨“教学经验不够,学科功底来凑。而且能够形成碾压性的优势。尤其能够碾压我们这些没有专业只讲套路的。”甚至直接感慨《做老师,大一的比硕士更专业》。

教学改革做了一轮又一轮,教学比赛和公开课亮眼又养眼,但学生的表现仍然不尽人意。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拿教学上的成功掩盖了我们在课程思考上的懒惰。教学后的主观感受,进度是否如期完成,课后有没有狠抓学生,这些重要吗?当然重要!因为教学“是教师要过的日子”(杨开城,2020)。但是没有内容支撑的形式,毕竟无所依附。我们不在课程内容上着力,不去研究课程标准,不去“考虑主题间横向的衔接,甚至学年之间的衔接”,不去关注考试的反拨效应,不去弥补考法与教法的错位(参见《逝去的武林》里的教学观),那我们一节节的教学累积起来,最终走向何方呢?

还有一些反例能够证明我们缺乏对课程本身的思考。我们很多老师做的学科教学模式,把学科名字换成其他,别无二致。我们老师写论文,对于学科的课程要求,也很难说出个123。对教学策略这些技巧层面的过分追求,耗散了我们太多的精力。我们怎么能够奢望拿着武术套路去做自由搏击甚或实战呢?“一力降十会”,还是要从根上下足笨功夫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