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道德经 76-79章 射箭的若干道理

76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弱反。

【笔记】

76章,人出生的时候,身体是非常柔软的,死去的时候,身体就会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柔美,死去的时候,就外形干枯。

通过对于人和木生死不同情状的观察,老子再次推出他关于强弱刚柔的理论。兵强则灭,这个可以从战争史中找出很多以少胜多的例子,木强则折,庄子对此有发展,木材长得越大越有用,越是最先被砍伐,长得歪瓜裂枣的,反而可以一直活着,但同样的两只鹅,那只不太会叫的反而会被主人先宰杀,庄子的问题是,人究竟是有用好?还是无用好吗?

在老子这里,答案是确定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问题又来了?怎样的强会处下,怎样的柔会处上?一个人有没有可能做到刚柔并济?

78章,老子心中最善最柔的代表,是水,水为什么厉害?"无以易之",水的气质本性不会改变,懂得变通,同时有坚持,就如孔子一般。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我们都是这样,知道了,却做不到,因为不够坚信所以做不到,因为心中不想所以做不到,因为太现实所以做不到。老子早就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难度。

"受国之垢,是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老子在讲担当,一切名誉地位,都是靠承担得来的,这也是水的特质,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两章加在一起,对我们个体生命的启示在于:

一个人要始终保持心性柔软的弹性,面对挫折不改初心,慎终如始,无事不成,这是柔弱中生出的刚强,大树的根扎在地下,树叶果实长在高处,我们的刚强在于受垢,受不祥,我们的柔弱展现美好,展现果实,展现收获。

【77章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天道的运行像是在拉弓射箭,高了就往低处调,低了就抬高一些,这是平衡,损有余补不足,这是天的做法,人道是损不足奉有余,关键在于,不足时哪些?有余又是哪些?你认为不足的,我已经认为是多余,你认为多余的,恰恰是我觉得不够的,人与人的差异由此产生根本的区别。

以有余奉天下,有道者之为,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因为世俗的名利地位,是圣人眼中的"有余",身外之物。

孔子和孟子都很喜欢拿射箭这件事情来讲大道理。

《论语.八佾》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大意是:君子之间不会有争斗,如果有所争,那就是射箭这样的竞技活动.

但在这样的竞技活动中,君子也会表现出其风范。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射礼比赛时,射箭主要不是在于射穿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是一种比喻,代表“礼”,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射不主皮。”射箭有两种射,一种是军事的射箭,那就是讲究杀伤力。另外一种是习礼的射箭,这个就讲究要如礼进行。孔子在这里讲到射是指射礼。古时候的射箭,在箭靶上张一块布,称之为侯。或画一张五彩兽在布中心,称之为正。或在布中心贴一张兽皮,有的用熊皮、虎皮或豹皮,称之为鹄。不主皮,是说:通过射箭可以看一个人的品德,但主要是能射中靶心,而不是要射穿皮革。

再来看孟子关于射箭的言论:

在下面这段文字里,孟子讨论择业标准,造弓箭的人,当然希望自己的箭杀伤力大,可制作盾甲的人,却是希望挡住伤人的箭.

巫医希望自己的医术高明,能把生病的人治好,而卖棺材的人,却难免会用他人的死亡获得生意.

孟子最后的结论是说,先正己.仁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愿胜己者,反求诸己.

孟子的第二个例子:

讨论老师如何选学生.

第三个例子:

孟子在评价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时,引用射箭的道理来做总结,说了这样一段话:“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以射箭来说相距百步(一般认为古代走一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大约1.5米,一百步大约是150米)之外,能射中靶子是力量能办到的,如果不仅能射中靶子还正中靶心,那就不是单凭力量能办到,还需要有技术。

(0)

相关推荐

  • 真正的为学之道 ——从孔子、孟子、荀子谈起

    为学的过程,既是向外界学习,也是通过自身的思考.实践.感悟,不断获取真知,从而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对此,许多古代圣贤都留下精辟的论述.儒家最重要的三位宗师孔子.孟子.荀子,便曾对此进行反复的阐释.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29章 去甚 去奢 去泰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英文翻译: If anyone should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33章 自知自胜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He who knows other men is discerning (有眼力的,有洞察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36章 聪明不如微明

    将欲将于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 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以上内容都是在讲对立转化,事物因为有对立转化才有变化,体现为无常性,佛家的空性,在悲观时有希望,在得意时不忘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2章 本与末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阅读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3章

    分句53章  阅读笔记: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介然有知,意思是倘若我稍微知道一点内容,我就想着我要去追大道,这样是很可怕的,这个怎么理解?我追求大道难道有错吗?当然不是.我理解这其实是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4章 善建善抱者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5章 含德如赤子

    55章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肉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子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6章 “不言”与“玄同”

    56章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践.故为天下贵. 阅读笔记: 本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7章 老子的人本思想

    57章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句有多解,有人认为"正&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