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拜占庭简史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清秋124(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163552/

历史走马灯中的明亮一盏

——《拜占庭简史》读后

□清秋124

  抬眼看满天星辰,会发现最亮的一颗,这是目力所及。历史的星空,如果你纵眸望去,也会发现有一颗闪亮的星辰,它就是——拜占庭。一个我此前并不熟悉的名字,但却开启了一扇打开世界史的窗,原来,知识无止境是真的,天外有天也是真的,这是井底之蛙对《拜占庭简史》这本书的笼统印象。

  鉴于对世界历史的贫乏了解,读这本书明显吃力,却不妨碍我对了解拜占庭兴灭的兴趣。阖书之后,总体感觉是这个拜占庭与中国类似,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闪光点,不同在于,泱泱中华一直在世界史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而拜占庭却相较于历史长河成为一现的昙花,美则美矣,壮则壮矣,终归稍纵即逝,成为寓目所见的遗憾过往,只能在史书中追忆它曾经的辉煌。

  一本书首先带给人的是一种震撼,概因拜占庭予世人的精神力量。历史大浪淘沙中,能留下痕迹的,当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摇曳于光阴之中,绽放出独属于拜占庭的光彩,这更像历史天空滑过的一颗流星,未及许愿,已然过眼刹那。一代又一代拜占庭人的努力,用尽心机谋求的宠辱,在复杂的地域边缘能久存久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而它带给后人的精神感召力,显然是庞大厚重的,是值得我们思索探究的。

  帝国的兴亡,还有它留于世的文史功用。显然,拜占庭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容忽视。从中理出思绪,学思践悟,不失为人生指南。虽地标不同,但启示至少有相通之处。拜占庭在历史洪流中的起承转合,是个特例,更是后世所有国家的前车之鉴,它隐而不言的道理是——逆境中的发展及蚕食抑或自保。

  复杂的关系网,织出了拜占庭帝国的钩沉轶事。这个独特的帝国,在面临不断威胁其生存的动荡外族入侵时,能延续久远却又彻底消失,像个谜。它的过程较之于结局显然更有戏剧性,它的统治既非十足的灾难,也非一段黄金期的开始,更多的际遇费解也罢,理解也罢,都已成云烟,荏苒于逝水流年中。历史的长河波滔汹涌,哪个帝国不是如此经历呢?都是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杀出血路,然后以战争和阴谋巩固自己的势力,最后转型失败而消失于历史的舞台。

  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君士坦丁,拉开了拜占庭帝国的序幕。开国之王君士坦丁本人是一个私生子,是其父与一个客栈老板女儿一夜情的产物。其父死后,这个娼妓之子年过五旬竟扶摇直上,获得帝位,身为世上权力最高之人,再无必要隐藏自己“邪恶的天性”。

  带着岁月的风刀霜剑,帝国的前哨就此吹响。不得不说,表面的平静往往具有欺骗性,兴亡的情节本身并非拜占庭的特有剧目。其中,种种元素的渗透都种有其功用和深意。天时地利人和的青睐,用诗意和残酷,成全了君士坦丁堡及其帝国的幸存,有人说不仅归功于天时地利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希腊火,关键时刻的强人执政也是重要原因。

  拜占庭帝国史上的皇帝像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台,登台的方式,伴着血雨腥风,这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继位方式的一种囊括和总结。它曾发韧于逆境,曾创造过无比的辉煌,曾起死回生,最终还是灰飞烟灭于自己缔造的传奇之中。这个过程,伴随着宗教的繁衍与更替。最初的多神教转变为后来的基督教,说来三言两语,演变却是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历史的不确定性,何止拜占庭,哪一个国度不是如此?历史的主流由不得任何个人和国家,它是被无形中的命运操纵着往前走。

  可是,曾怀揣着攫取整个世界欲望的拜占庭毕竟还是成为历史的泡沫。书中说,拜占庭对非基督徒所发动的战争与之后在西欧产生的十字军思想截然不同。于是,对十字军,才起了心思,这一段渊源成为历史的勾引。而关于拜占庭的这些纷纭,值得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们去认证与探讨。在这里,皇帝允诺部下,说上帝将会对他们的努力做出奖赏。此外,与这种胜利观念并存的还有一种离奇的实用主义。他们不相信战死疆场是光荣的,他们有自己的军事战术观点,并形成手册,类似中国的兵书韬略,且明确写着:用计谋与诈术战胜敌人要比仅仅用武力更好,同时要尽量避免阵地战。手册中介绍的许多计策都缺乏光荣的十字军魅力,但我深以为然,兵不厌诈嘛。还说要在敌营中散布错误情报与谣言,进而瓦解对方士气;通过捏造其他战场的胜利消息来鼓舞部下;如出现逃兵,则应将暗示他们是间谍的信件送到敌人手中。拜占庭人眼中,这些都是可取之举,是智慧的结晶。保卫基督教帝国的事业是如此正义,为达此目的使用任何手段都是合理的。事实呢,史上每一个国家不曾用过类似的方法?不明说不要紧,因为世人太爱沽名钓誉了,更爱一边讥笑着一边上演着皇帝新装的故事,如果可以,我愿当那个说真话的小男孩,不怕讨人嫌。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利奥六世统治时期的《战略》一说,总结了对全面战争深深的不信任,并给出了最智慧的选项:好的方法是用诈伪、突袭、饥饿来使敌人受损,用长久的频繁进攻和其他行动来伤害他们。绝不要被诱惑而投入激战。因为据我们所观察到的大多数情况,胜利取决于运气而非真正的勇气。只要运用金钱,你就可以经常不战而屈人之兵。笑,默契啊,穿越时空的中国和拜占庭,在历史上的某个点,意见如此合辙。拜占庭人还说,如果在别的地方还有敌人的敌人在伺机而动的话,你只要花钱雇佣这些人为你服务就好。精湛的见解,值得今天的商场疆场活学活用。

  通过一个帝国,了解一下圣像,也是偏得之美。耶稣像的精神引领作用太强大的,不得不说,圣像在拜占庭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非常突出。希拉克略将其带上了战场,成为一种潜意识里的保护神。经过风风雨雨,被放到了人们设防的城墙之上、战争之中,成为内心朝圣的一个形而上的精神寄托。耶稣面像的隆重当然不是孤证。后来的君士坦丁五世反对圣像崇拜,圣像像弃妇一样被摒弃,神学观点也同样换皮不换瓤。教堂本身事实上已成为某种对天堂的模仿,让真诚的信徒期待着来世的生活,这是哄弱智的人吗?

  对北方的征服体现了拜占庭人的智慧。罗斯人,就是今天的俄罗斯人是时候出场了。看得有点意思,本来云里雾里的外域,一点点与我们沾边了,中华的邻国呢。也趁机了解了久远罗斯人的一些发展状况。同时,拉丁人充当“雇佣兵”现象在如此早的历史上找到了脚本。想来,拜占庭历届皇帝中,不管以怎样阴谋上位的,有能力的政治高手还是不乏其人,他们曾带动了拜占庭的发展,虽然其中也有失算者,诸如罗曼诺斯,他的家族未能取马其顿而代之,总体还算辉煌。

  转型的世界,“毫无保留地献身于自己祖国并臣民寄予信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这话是帕夫萨尼亚斯说的,可谓听者动容,但细思,确实有道理,令人心寒的普遍性,肯认同的人多是到最后被予以了不幸下场后才意识到的,正是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对某些国家来说,战争是不愉快的必需品,只能作为最后的手段使用。可是,还是被频频使用的原因是什么呢?弱肉强食的绝不仅仅是自然界,更包括自以为是“聪明”的人类。

  “内部的敌人”是最可怕的。拜占庭就丧失于这内部的敌人之手。拉丁人,这个原本的雇佣兵阶层,终于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了统治梦,自己走上了帝位,从配角到主角,完成了华丽转身。不论是耶稣,还是上帝,抑或“穆罕默德的神”,都有力所不逮之处。11世纪70年代的动乱无序之后,政治稳定性得以重建,拜占庭出现了新的王朝——科穆宁王朝,伊萨克一世被他的侄子夺取了皇位,这就是帝国皇帝的悲哀,篡位成为最时髦的举动。之后就顺理成章了,皇位的传递在一定时期内会实现无缝衔接。野心勃勃的曼努埃尔一世的雄心,没人理解,也没被继承。他死不瞑目,不甘心地被安葬在真主修道院中,尽管这是史无前例的荣耀。令人叹惋的是,“当这位睿智的掌舵人被抛出船外时,帝国之船已经沉沦。”

  书最后的引语是巴肯伯爵戴维·斯图尔特·厄斯金的话:对于人类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比土耳其人毁灭了腐朽的希腊帝国更加幸运的了……,作者说这其中既有对拜占庭帝国灭亡幸灾乐祸的嘲讽揶谕,也有对这个千年帝国全盘否定的批评态度。也或者,像某某人说的在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拜占庭学界形成的“一言堂”中藏着玄机。

  当然,你得瞩目于13世纪上半叶的蒙古帝国,原谅我以这种骄傲的语气,将当时以惊人速度向西扩张的蒙古帝国引入历史的版图中来,它令基督教和伊斯兰世界都感到极度恐慌。其实,强悍不失为一种统治的硬手段,大多时,也是最管用的。漫长的统治期间,辉煌成为过去式,拜占庭帝国的元气已经耗尽,回光反照的可能都没有了。1453年,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成为受难者,他是拜占庭的末代皇帝。

  滚滚历史河流中涌动的浪花,激起岁月的涟漪。拜占庭用自己的故事和崛起幻灭,讲述了一段动人心魄的过往。湮灭虽然,留痕亦然。它曾以不断冲击边界的族群转化成自己的优势而借力打力,消化吸收,壮大自己的力量体系。拜占庭帝国的伟大遗产,说到底就是一个教训:一个社会的体现,即便是在最不利的情形中,它仍有能力适应并吸收外来者。后人从中感悟的,其实是所有王朝兴衰成败的类似一幕,内容虽有差异,但殊途同归,值得玩味。

2018.2.1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