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历史忘记杨华春这位千官进士(下)
杨华春钦赐翰林院检讨牌匾
当年在云浮市邮政局工作,我到过千官,但只到过千官邮政支局,没有在千官街走过。这次到千官,千官镇委王维福委员带着我穿街过巷,找了好几位杨华春进士的族人,终于让我见识了千官,千官给我的感受是:繁华而宁静。
千官原叫干官,属于常静都。后来因为“干”不吉利,改为“千”。如今“干”是“乾”的简化字,但明、清的西宁写作“干官”而不是“乾官”,不是西宁人的简化字走在全国前列,而是因为古代的“干”是“乾”的异体字。
明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卷之一·
舆地志·都里》常静都一图的“干官”
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卷之一·
舆地志·都里》常静都一图的“干官”
陪同我参观杨氏祖祠的杨华春族人杨日新老师告诉我,面对杨氏祖祠,祖祠右边的房子就是杨华春的故居,杨华春就是在这房子出生、长大、生活的。
这座与杨氏祖祠挨着的泥砖房子,门前是一个比较大的院子,进门后是客厅,客厅与天井间有一个屏风,天井两边是房子,天井后面是大厅。房子唯一的装饰,就是这个屏风上面的木花窗。
房子虽然比较大,但如果这座房子真的是杨华春的故居,那杨华春的家境只能说比一般人好一点。
杨华春故居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从前农村人家有点钱,都会建一间青砖灰瓦房子,绝对不会盖一间泥砖房!
房子如今已不再住人,堆放着一些旧木材和杂物,这些旧木材估计是从房子的危险部分拆下来的。
走进这座据说是杨华春的故居,我努力寻找甚至是想像杨华春进士当年的一些遗韵,但可惜,无论我怎样酝酿,都没有一点感觉。
杨华春故居
光绪二十四年到如今不过120多年,除了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的一点点记载外,杨华春这位西宁县的第二位进士,真的无几个人知道了。
杨华春的族人说故居还在,但杨华春的坟墓还在吗?我问杨日新老师,他说:“如今谁也不知道他的坟墓在哪里!”
杨华春故居
《不要让历史忘记杨华春这位千官进士(下)》在本公众号发表后,杨日新老师给笔者发来了《钦赐翰林的由来》一文,该文注明是千官杨志杏提供,坪田献烟整理。文章说:杨华春在考取副举人后上京考试,途中遭附近一同窗暗害而延误了应试日期,但仍不放弃,赶至考场,无奈已试毕。杨华春道明原委,考官深受感怀(按:感怀是指因感触而产生的情绪。这里应该是用词错误了)且见他颇有才华而上报,并引荐给光绪帝。杨华春本来就哨牙(按:龅牙的意思),且其时年时较高,胡须花白,又遭人陷害,有点心灰意冷,于是在大殿上用芋头比喻自身境做了一首自嘲诗(白话音):
三月芋头阁上堆,
惹得一身火擒霉。
生须爆芽又出垄,
呢次唔种实该煨。
杨华春故居屏风上的花窗
“火擒霉”是千官话,指烧柴产生的灰烬。“爆芽”是粤语,谐音“龅牙”。“呢次”是粤语,这次的意思。“唔”是粤语,不的意思。“种”谐音中进士的“中”。“煨”是把食物直接放在带火的灰里烧熟。
该文说:光绪帝见其才华横溢,也为之动容,遂钦点位翰林。
如果这一经历是这真的,确实很有故事性。但问题是光绪帝能不能看懂杨华春这首用粤语甚至是千官乡下话写的诗?
虽然在戊戌变法前,光绪整天和广东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谈话,但他们二人讲话用的词汇,还是书面语的词汇,只不过是北京话的发音很不准而已。据说光绪皇帝还经常听不懂,需要借助纸笔。因此,我断定,这首据说是杨华春写的诗,光绪皇帝根本听不懂,即使写出来,也看不懂!
杨华春故居的天井
因此,我断定,这故事纯属虚构!
叶旭明先生的《南江传奇·杨华春题天池八景》还说,在放杨华春进场前,主考出一上联让杨华春对下联,上联是:
三科虎榜未登,落得满头白发蓬松,单支朽杖惊蛇影;
说主考官的上联把杨华春屡败屡考的狼狈写得入木三分,手中的朽杖如受惊的蛇影,更把自己的焦急之情写得惟妙惟肖。看着这上联,杨华春都有点忍不住好笑。但笑过之后,即稍加思索,对出下联:
一日鳌头独占,赢来成脸银须飘逸,十载寒窗听鸡鸣。
下联一扫上联的晦气,直抒迈之气,工整至极。主考官一听,立即放杨华春进考场。
杨华春故居的天井
这个故事情节确实很有传奇性,但经不起历史的检验。据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选举志(一)·荐举表》载,杨华春考上光绪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科举人后,第二年(光绪戊戌年,1898年)即考上了进士,也就是说,杨华春只考了一次进士就成功了,因此不存在“三科虎榜未登”的情况。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钦赐翰林的由来》和《南江传奇·杨华春题天池八景》,属于传说或传奇,传说通常没有什么真实性。传奇是唐、宋时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以“作意好奇”为特点,如果以历史的标准要求它,就背离了文学作品的宗旨。文学不同于历史,三分史实,七分演义即可。历史则要求严于考证,事必有据。文学与历史不能混为一谈。
我在这里指出《钦赐翰林的由来》和《南江传奇·杨华春题天池八景》不符合历史,只是为了告诉读者:传说和传奇,是不能把它当作历史来读的。
叶旭明先生的《南江传奇》
西宁地处蛮荒之地,建县后只有3位进士,如今各本《西宁县志》和《旧西宁县志》都有明崇祯五年进士岑之豹的传记,其余两位清光绪末年的进士杨华春、蔡霖传不但没有传记,而且没有留下任何诗文,这无疑是郁南历史文化的重大损失。
期待搜集有杨华春进士史料的人士能把史料公开,期待杨华春族人能够找到族谱。
历史不应该忘记杨华春这位千官举人!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