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的真实用意
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异类》,其核心观点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即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他们同时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借此定律推理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一万小时定律”阐述的是坚持的力量,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定理。
但我要说的是这一定律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它或许应该因人而异(因人的天赋而异,因人的方向选择而异,因人的是否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异.....)。
必须要说的是所有的大师都是回头看的大师,都是事后诸葛亮的大师,都是已经功成名就后的大师。相信比大师还坚持的无名之辈大有人在,而这些无名之辈之所以也认真钻研、努力坚持超过了一万小时甚至更多还未成为大师,其根本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你确实没有这个天赋,但非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或大师。如一个身高不足一米七的人非要不顾一切地想靠打篮球成为NBA巨星;一个大腹便便的老爷们非要成为国际名模,还要去走“维密秀”......
二、你的方向与选择可能本身就是个错误,有句话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大家都听说过“南辕北辙”的故事,虽然科学早已证明地球是圆的,甚至哲学也辩证统一地阐述过“南既是北,北既是南”的论断。也就是说只要坚持,即使面对的是错误的方向,你也能靠坚持把它走对。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操作层面,你总不能为了一个近在咫尺的目标选择绕地球一圈的方式去达到吧?
三、内心是否真正的爱好,如果你为了某个目标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及所有坚持都是建立在极度痛苦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你或许可以侥幸地考试通过、痛苦地完成任务或是工作,但你终究不能因此成为专家与大师。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师都是一开始就深深地喜欢上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的,但一定是他慢慢的爱上了这个领域后才成为大师的。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把“一万小时定律”作为一碗鸡汤一饮而尽,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鞭策,激励我们勇敢前行。但我们或许更加需要清楚地先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天赋与喜好,从而慎重地选择值得我们花一万小时去努力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