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决定了人生的层次
独处决定了人生的层次
(转载)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人只有在独处之时,方能拨开迷雾,心灵游于物外,与天地精神往来,看清生命的真相。层次越高的人,越喜欢独处。因为,独处可以让一个人的精神得到减负,让心灵和自我重新回归,更能让灵魂得到升华。
一、独处,是精神的减负
人们总花很多的时间去进行无用的社交,或者给自己安排满满的忙碌行程。其实,很多时候是在害怕,如果不那么做就可能会失去什么。在高度的精神压力之下,有人就很容易越活越迷茫。
梭罗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下,他越是富有。
能在自己的独处时间里,放下一切喧嚣和繁华的人,至少在精神上,他必定是真正的富有。独处是一种美德,可以让人内心得到净化。越是不在意得失的人,层次便越高,他们善于独处,远离人群时,也一样是让别人望尘莫及的模样。
都说,若是得失缠绕于脑、重压于心,生命便无法安宁。其实,得也好,失也好,它们并不会因为你思虑得多就会有所改变。
正如《安静的力量》中所说:放空,是解决麻烦必要的方式。
长时间地独处、静坐,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才能更懂自己,更认清人生得失的意义,才能将生活看得更明白。
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总而言之,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
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
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
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
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
一个人若是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
独处,是心灵的回归。
曾经流传这么一个小故事:“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似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那样的一个阶段,以为融入别人的世界,是自己内心里的本能。而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却发现独处才更是心底里的渴求。
有人宁愿去参加很多说不清意义的活动,却不愿意一个人独处。当狂欢的人群散去之后,心里剩下的却是无尽的落寞和冷清。
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独处,原来竟是一种能力。外人眼里的你,和独处时的你,永远是两个样子。一个假装淡然,一个不知所措。
怎么让那个独处时的自己,也真的淡然安定,这是一项需要努力的修行。人到了一定阶段,总会清楚自己的喜恶,喜欢就尽情享受,讨厌就一点不做。不必在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散步时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其实,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而独处是我们每一个人最该享受的清欢。
独处,是灵魂的升华。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的改造自己。独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选择。虽不热闹,但是它充满智慧,是每个人自发认识自己最好的途径。在独处的时间里,认真踏实地做好当下的事,不迷失过去,也不惊恐于将来。
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滞不前,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精彩纷呈的冒险。只有在独处时,人才会更加笃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那些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增值、获得升华的时间,很多时候都来自于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懂得享受独处的人,可以把枯燥的日子过得丰盈,可以把生命活出它的本色,可以遇见更美好的自己。别害怕独处,别拒绝独处。因为那既能融入得了繁华,也能享受得好独处的的时光,其实才是人生里最好的时光。
(窦旭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