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好文章】科学的根基,创新的魂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断想

我国商业航天的“坑”与“景
在大学的讲台上,陈寅恪先生曾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或许,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创新最有气魄的宣言。

《卫星与网络》特别邀请专业播音老师为您朗读全文,好声音配好文章,敬请收听。

- 文字版 -

科学的根基,创新的魂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断想

特约撰稿 | 杨毅强(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1

清华园,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历百年沧桑,已然斑驳。

正是这座简朴的墓碑,却承载着中国思想史上一次振聋发聩的呼喊,而成为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信仰和追求的一个不可磨灭的精神图腾。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先生自沉于昆明湖,两年后,清华大学国学院立碑纪念,由陈寅恪先生撰写碑铭。彼时,外界对王国维自沉猜测颇多,有“愚忠殉清”说,有“逼债”说,甚至有“惊惧”说,俨然一桩公案,扑朔迷离。

对此,作为多年知交的陈寅恪在碑铭中则言:“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进而发出“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百年之叹。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由此发端,并成为“五四运动”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历久而弥新,至今被无数世人奉为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

2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虽为人耳熟能详而津津乐道,也有着无数的解读和阐发,然而,言之者众而行之者寡,能够秉此信仰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努力行为者寥如晨星。

何以如此,在其有二难,一为知其所以然之难,二为践行始终之难。

前者之难,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对大多数人而言,脱俗谛之桎梏不仅需要勇气,更需心志与智慧的合力。若无健全的人格,深厚的学养,理性的思维,以及强大的内心,坚定的信念,则很难建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内在根基。

后者之难,乃在“知行合一”。“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徒悬空口耳讲说”,只将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放在嘴边,在现实中却蝇营狗苟,随波逐流,重知而轻行者并不乏见。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屈原之离骚,司马迁之史记,伽利略的宗教审判,布鲁诺的火刑柱,莫不如此。

3

由于长期从事航天科技工作,我更倾向从科学和创新的角度去解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在断续零碎的思考中,有了一些感悟。

在我看来,科学精神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一脉相承,互为表里的。

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知行合一。科学精神倡导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崇尚理性质疑。

科学进步的每一级台阶,都是一个大胆假设,严密求证的过程,无不始于怀疑精神,终于理性思考。而其中的每一环节,皆离不开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

胡适认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怀疑的思想或方法,考据的功夫等价值观念是科学与文化进步的基石。

由此而论,科学的人文根基,正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哥白尼的地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不是在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人文内核下得以产生并改变人类认识世界的固有成见和桎梏。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无论是科技或文化,正在由追随者向并行者、引领者转变。而这一转变,若没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内在根基,在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竞争、冲突、融合、超越中便难以具有精神的自信和底气,实践的勇气和韧性。

4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是科学进步的人文根基,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内在灵魂。

在大学的讲台上,陈寅恪先生曾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或许,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创新最有气魄的宣言。这种自信,正是其所坚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最好诠释。

创新的本质要求有二,一为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二为创造与革新的意志、勇气和智慧。而后者,则是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的结晶。

创新,是要在无人行进的荆棘丛中探出新路,要在陈规旧俗中打开桎梏,往往更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踽踽独行而不避生死。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实正是对创新者信念与信仰的本质要求。

当今,创新已成为国家、民族乃至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全球竞争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更多从其形式与结果中给予把握,而较少追问其精神层面的支撑和价值,往往得其形而无其神,致使创新之途或惑于名利,或摄于权势,或囿于俗谛,或堕于心志,而难以全功。在这些情况下,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便成为创新的支撑与灵魂。

正因于此,在陈寅恪先生看来,“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因为这不仅是精神信仰,更是实践信条。

中国的创新,更需不唯书、不唯前、不唯外,敢为天下先的信心与气魄。

5

独立、自由的代价往往是孤独与寂寞。于喧嚣中秉承独立的精神,于浮华中保持执着的坚守,方能成就大业。

具有这样特质的人往往是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却对历史的发展和事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扛得住非议、嘲笑、指责,保持强大的内心亦是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题中之义。

任何伟大的创造和创新都伴随着旧的框架和理念的桎梏和打压,但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就如任何时候都能点燃的火种,是探索者们在苦闷或迷茫中徘徊时的巨大精神动力。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价值追求,更是对人类发展的责任的最高体现,没有这样的精神内核,便无法承担探索宇宙,造福人类的重大责任。

作者介绍

杨毅强

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长征十一号火箭首任总指挥,原空射运载火箭行政总负责人。
作者其他文章:
如何达成可靠性与低成本的平衡——关于商业火箭实践理念的思考
CEO论道 | 中国航天和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能否再次高速追赶?
CEO论道 | 造火箭的人们,摆摊去!
杨毅强:再论美国商业航天,及对我国的启示(上)
杨毅强:再论美国商业航天,及对我国的启示(下)
运载火箭的产业化之路
发展商业航天,通往航天强国的必经之路
“深不下去,融不起来”的困局,也许可以这样解……
(0)

相关推荐

  • 五四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

    五四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时代.在五四运动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有梁启超.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蔡元培.陈寅恪等. 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及精神 梁启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 ...

  • 那些远去的大师(一)——王国维与陈寅恪

    三卷本<南渡北归>终于读完,夜阑人尽,那些民国时代大师们的群像在我的脑中往来穿梭,悲欢交集,挥之不去.他们留给后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启示,是教训,更是血泪 ...

  • 科学的根基,创新的魂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断想

    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毅强 1 清华园,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历百年沧桑,已然斑驳. 正是这座简朴的墓碑,却承载着中国思想史上一次振聋发聩的呼喊,而成为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信仰和追求的一 ...

  • 数学哲学,逻辑的极限,科学的根基

    当逻辑出错时会怎样?为什么排中律有时是错误的,在尝试解决最终问题之前,先发现数学的核心基础问题.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

  • 美曾凭借大力投资科学引领全球创新,如今这一引擎正在失速

    来源:赛先生 图片来自zemtv.co 导读1940年6月,是世界陷入严重危机的时刻.最终,美国对此做出了重大抉择,要么现在做出反应,要么再次冒着被对手国家远远甩到背后的风险.最终他们在新科学和应用方 ...

  • [首藏作品](6239)前瞻布局基于科学的产业创新

    前瞻布局基于科学的产业创新培育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基于科学的产业,主要依靠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带来原理.方向和技术路线.技术平台的重大变化,引发产业深度变革.◎胥和平 雷家骕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 ...

  •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来源:教育联展网    编辑:佚名    发布时间:2020-06-27导语概要创新思维培训导读结构化思维,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次才是一种管理方法.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经过有意识地持续训练,培养创新 ...

  • “科学筑梦 创新成长”-科学狂欢在此刻!

    02 "科学筑梦 创新成长"-科学狂欢在此刻! 近日,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双桥分校第九届科技节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校园科技节以"科学筑梦,创新成长"为主题,针对此次 ...

  • 终极哲学将为科学打开终极创新空间

    最近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对比关系上找到了驾轻就熟的感觉,细想之下,相对于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可能的终极性突破,旧哲学的可知论之所以一直束手无策于与不可知论的终极对抗,原因都出在没有一个可知论思想体系能够代 ...

  • 智慧随心飞翔|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谈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创新

    7月31日,屈子书院讲坛第19讲"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创新"在湖南汨罗屈子书院成功举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晓波应邀主讲,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湖南汨罗屈子书院执行 ...

  • 杨建宏:注塑开发的科学验证与创新风险

    企业要想有高利润的项目要想长久地立于潮头就要创新.但创新是要承担风险的,不是有统计吗,美国95%的创新项目是失败的. 下面说下我经历的注塑故事中的一个创新案例. 具体公司名不谈.公司要开发气辅模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