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大道——父子有亲

刘余莉教授 刘余莉

治国的常理常法是什么?《孟子》上说,早在舜的时候,他就以契为司徒,也就是主管教育的官员,专门兴起伦常教育。“五伦”大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们把它称为“伦常大道”,它不是圣人给我们人为制定下来的,而是本来就有的、自然而然的规律。我们现在讲道德,这个“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这个“德”就是按着自然规律去做。
父子有亲,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他们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情,这种自然的亲情不是圣人要求我们产生的,而是人性自然而然的表现。这父子之间的亲情从小孩子身上特别能够看出来。中国古人说:“人生百日,体露真常。”孩子在小的时候,一看到父母,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从这种欢乐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父母的喜爱。怎么样把这种自然而然的亲情保持一生,顺着“亲”的方向发展而不改变?圣人观察了,只有父母慈爱教导儿女,儿女孝敬父母,这自然的亲情才能够维系。所以,顺着父子有亲这个人伦之道,提出了“父慈子孝”的德行要求,也就是父母要慈爱教导儿女,儿女要孝敬父母。
从这个“慈”字上我们特别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的恩德所在。这个“慈”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就表现在他们的心“念兹在兹”,无时无刻不在儿女的身上。有过孩子的人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在小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只要一哭,父母就知道他的需要在哪里,他是渴了还是尿了,因为父母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孩子身上。《大学》中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人是先学了怎么养孩子然后才出嫁的。但是,她一出嫁,一有了孩子,她就知道如何去照顾孩子。她是怎么学会的呢?她就是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无时无刻地不在关爱孩子。所以,她自然知道孩子的需要在哪里,应该怎么样照顾好孩子。所以,儿女从这个“慈”字上就能够体会到父母的恩德。
古人常说:“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老母亲已经活到一百岁了,还经常惦记着她那八十岁的儿子。现在做父母的经常一拿起电话,对儿女嘘寒问暖的。而做儿女的往往却粗心大意,没有在意父母的用心。从这个“慈”字上我们要体会到父母的恩德,对父母生起感恩之心。做儿女的无论怎么样报答父母都不为过,都无以回报父母养育的深恩。“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告诉我们要“子承父,子承老”,背负着老人。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在小的时候“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三岁之前我们都没有生活的能力,饮食起居、走路都需要父母照顾;等父母老的时候,他们也同样需要儿女的照顾。现在一些年轻人和父母有代沟、缺乏沟通,就是因为没有至诚之心,耐心不够,感恩心没有生起。所以,做儿女的要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孝敬父母,这样才能做到至诚感通。
在历史上把“孝”做到极致的无过于大舜了。大舜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很有深意,因为他的后母、他的一个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但是大舜并没有怀恨在心,即使得了天子之位,仍然想着自己未能够尽到孝心,经常到原野上去号泣。后来他以诚心终于感化了后母,也感化了弟弟。可见,一个人真正地有了孝心,就能够做到至诚感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