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中的“葵花宝典”——易筋经

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可知《易筋经》成书当不晚于明代天启四年,即1624年。其作者不可能是李靖、牛皋等人,但达摩年代久远,现存资料不足支撑推论,仅是少林寺内口口相传的一种传说,暂不能作为结论;虽浙江天台山为佛教天台宗之祖庭,又为道教上清派支派天台派发源地,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美誉,且明代嘉靖年间开始,由于受倭寇袭扰,习武之风盛行。这样一个地区杂糅佛、道、武等多元文化,的确满足诞生《易筋经》一书的文化背景,但跋文中明确指出“予观易筋经”,且跋文中多为练功之心得,列于全书之后,可见作者也并非紫凝道人;关于新说提出的易筋经源于秦汉时期的方仙道之养生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4家流传,这一论点也缺乏确凿的实证材料,且易筋经与八段锦、五禽戏之类的方仙道之养生术具有很大的不同,故此说法也不足信。易筋经的确融合了道家养生术的内容,但主体应是以释家为主,且与印度瑜伽的许多动作有极高的相似性,故推测易筋经当从西来,在逐渐的演变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道家、医家的内容,成为如今所见之易筋经。在《易筋经》的众多版本之中,抄本当属“西谛本”和“述古堂本”最为古朴、珍贵,刊本中“市隐斋版”“本衙藏版”影响较大,且“本衙藏版”流传最为广泛。在各种抄本、刊本中内容均有不同,且后期出现了许多增演本,在传承发展中,“本衙藏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内容相对完整,故可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展开进一步研究[1]。
易筋经功法由12节动作组成,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从而达到内壮脏腑、外强筋骨的目的。清末,易筋经12式开始在民间流传。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5年版易筋经共包括12节,分别是韦驮献杵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三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翅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式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近年来易筋经运动逐渐成为一种临床疾病的辅助康复方法,可以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心理和生理状态,其中包括脑卒中的预防和康复[2]。
朱鹏展等将83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易筋经九鬼拔马刀势锻炼配合手法松解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松解治疗。结果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法松解治疗具体方法参照2011年王华兰主编的《推拿治疗学》,操作如下。(1)患者坐位,操作者站于患侧,用一只手托住患肘使上臂微外展,另一只手用揉法或法,着重在肩前部、肩后部及三角肌部,同时配合患肢被动外展、外旋和内旋活动,操作10min;(2)点按肩井、天宗、肩内陵、臑俞、肩贞、肩髃、手三里、合谷等穴位;(3)操作者一只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只手托住患者肘部,以肩关节为轴心做环转动作数次,幅度由小到大,然后沿肩关节各方向再做扳动动作数次;(4)操作者先在患肩周围用拿捏等手法操作,然后握住患者腕部,使患肢慢慢上举,同时做牵拉提抖拔伸,最后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上下搓动3-5遍,以患者产生温热感为宜。易筋经九鬼拔马刀势锻炼方法,操作如下。左式:两脚开立,两手向前成抱球状置于胸前,左手在上。双臂同时斜向伸展,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覆盖左耳,使右手成抱颈状,同时头及上身向左转。足趾抓地,身体略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右式:两脚开立,两手向前成抱球状于胸前,右手在上。双臂同时斜向伸展,有手屈肘经下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左手由肩上屈肘后伸,覆盖右耳,使左手成抱颈状,同时头及上身向右转。足趾抓地,身体略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3]。
赵媛媛等选取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90例,对照组45例予单纯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治疗组采用易筋经功法结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易筋经功法由易筋经的6势和导引术的4势结合改良而成。易筋经6势分别为:掌托天门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掉尾势;导引术4势分别为:股四头肌导引、推拉按摩导引、按摩髌骨导引、拉膝导引。每天1次,晨练为宜,每周5次,共锻炼5周。结果发现易筋经功法结合关节腔灌注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增加关节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协调性,比单纯注射玻璃酸钠临床效果更好[4]。
梁国强等将肥胖患者9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治疗组和联合组3组,训练组采用易筋经训练,治疗组采用单纯穴位埋线治疗,联合组在训练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训练组:采用易筋经训练,入组时即让患者了解科室开展易筋经功法练习的作用和重要性,专业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学习掌握锻炼要领,循序渐进,防止损伤,共十二势:依次为韦驮献杵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二式、摘星换斗势、出爪亮翅势、倒拽九牛尾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工尾势、收势。每势练习时间约20-30s,每组动作重复训练7次,练习后以微汗出且感觉不到劳累为度;等患者熟练掌握易筋经后,要求患者每周自行练习5次,练习周期为3个月。治疗组:采取穴位埋线治疗,主穴选择中脘、天枢、水道、曲池和双侧足三里,配穴选择脾俞、胃俞且倡议多食善饥。肝阳上亢配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便秘配支沟、腹结;经不调配三阴交;血脂高配内关;少寐配太溪,如中心性肥胖等局部肥胖在局部精准埋线。具体埋线操作如下: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选取可吸收外科缝合线,利用7号注射针头逐一将缝线针头刺入穴位的浅肌层,留针20min加强穴位针感刺激,拔取针头后缝线留置浅肌层,按压止血,观察2min后起床,但起床前先确定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且无不适症状。穴位内的缝线一般3-4周可被吸收,1个月埋线1次,共3次。联合组:以易筋经加穴位埋线治疗同步治疗,具体方法步骤同上。3组肥胖症患者治疗期间均予以膳食指导和控制摄入总能量。根据个人日常消耗,计算每日所需能量。三餐能量比分别为30%、40%、30%。睡前2h内不吃任何食物。每日饮食记录于饮食记录卡上。结果联合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平均腰围、平均臀围、体脂率、脐周下脂肪厚度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以及满意度和总体减肥疗效均优于单纯训练组和治疗组。认为易筋经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优于单纯易筋经训练和单纯穴位埋线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5]。
易筋经中饿虎扑食式,通过腰部发力,以腰部及骨盆带动全脊柱伸展,拉伸与收缩腰背部及腹部肌肉,从而沟通人体前后任督二脉。任脉为阴脉之海,与手足三阴经与阴维脉多次相交,督脉为阳脉之海,反复与手足三阳经和阳维脉相交,任督二脉沟通交流,使阴阳二脉相互交感,相互沟通,且在锻炼时舌顶上腭、提肛、气沉丹田,进一步加强任督二脉的沟通,气沉丹田、提肛的同时,也加强任督二脉与冲脉之间的联系,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三条经脉相互沟通,可灌注脏腑气血,达到阴平阳秘,对于那些阴阳失衡导致失眠的患者,可以很好改善症状。吊尾势中掉尾摇头时,使人体从颈部到腰骶部都得到伸展锻炼,通过以目视尾,左右交替,拉伸脊柱及椎旁肌肉,缓解周围肌肉组织痉挛,使郁结在体内压力得以释放,从而缓解疼痛,锻炼时以腹部及腰部为中心进行侧屈,进一步加强带脉及任督二脉的沟通,使得阴阳交感,阴平阳秘,使人全身放松,锻炼后睡眠质量明显提高韦陀献杵势通过对上肢的伸展,并意贯于手,以手带动肩,以肩舒展胸,配合呼吸的同时,踮脚仰头注视中指,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用意念感知脊柱,从而使脊柱得以拉伸,对于那些小关节紊乱的情况,也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得以纠正,通过加强脊柱与手、肩部之间的沟通,可以反复沟通督脉与手部三阴三阳经,激发人体阳气与阴气之间的联系,加速新陈代谢,达到阴平阳秘,提高睡眠质量。青龙探爪势中通过“起掌”“探爪”,旋转背胸部和俯身弯腰,在旋转背胸部“左右探爪”时,肋骨交替收缩及放松,可达到疏肝利胆、调达情志的功效。可以改善因肝气不舒导致的失眠症。在下俯身时,通过拉伸腰部及腿部,使足三阳经得到伸展,调节脏腑气机[6]。

参考文献:

[1]荆达,李华荣.《易筋经》成书及版本考略[J].中医学报,2021,36(02):450-452.

[2]陈玉潇,张林林,李琳琳,孙文玉,娄天伟,毕鸿雁.易筋经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概述[J].山东中医杂志,2021,40(06):654-657.

[3]朱鹏展,牛志军,赵立军.易筋经九鬼拔马刀势锻炼配合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07):129-132.

[4]赵媛媛,宓轶群,刚嘉鸿,王华敏,陈颖棋.易筋经功法结合关节腔灌注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15):72-75.

[5]梁国强,欧阳八四,张国栋.易筋经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肥胖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07):115-118.

[6]龚厦莉,吴文国,贾超.从中医理论探讨易筋经治疗失眠症的原理[J].江西中医药,2018,49(09):10-13.

整理:王德福丨审校:菟丝子丨專注於中西醫文獻及醫案整理丨歡迎投稿誠招廣告丨版權聲明: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音視頻、文字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權及使用不當情況,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或協商授權事宜。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