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易而传道难,技艺传承,只要师徒相互认同,师傅精心教授,徒弟尽心学习,则必然成功,但是传道则难。千百年来,得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何为师傅?傅立德义,教导人、传授技艺之人则为师傅。以师徒关系来看,以前师傅收徒弟,是师访徒弟三年,徒访师傅三年。所谓“访”,实际上就是相互考察,做师傅的主要考察徒弟的人品,做徒弟的主要考察师傅是否有真才实学。
对于明师而言,一旦遇见资质、品行良好的徒弟,是会毫不保留教授徒弟真功夫的,如果考察过程中,发现徒弟品行不端,则断然不会再教给他任何实用的功夫。
就徒弟来说,之所以拜在某师门下,是因为听人所说,某明师水平如何之高,有真才实学,才会投其门下。刚入其门,也是在考察师傅到底有无真才实学。遇着明师,便心诚意真,情真意切,服侍师傅,求取真经。
师徒之间相互考察认同后,只要行过拜师礼,师父对待徒弟情如亲子,徒弟对待师傅视师如父。师徒之间相互扶持,尽心尽力,传授学问,为了结合实战,走遍大江南北。这样的授徒方式,这样的师徒关系,应该说是真正达到了师徒如父子的关系。
假若不幸遇到庸师,有涵养者则礼貌自然,不露分毫,进退有度,逐渐退出师门,另寻他路。
当前社会,人心浮躁者居多。师徒如父子的情景,早已经不复存在了。师傅不像师傅,徒弟不像徒弟,大家都是生意人,一切向钱看。
师傅收徒弟是为了赚钱,并不是为了传授技艺,传道授业。徒弟拜师傅,就是花钱买绝技。双方就是生意关系,生意合适就做,不行就一拍两散,互不相欠,或者翻脸无情、水火不容。
古人常说:“明师山上成”。任何一位易学学习者,如果说靠看几本书,在网上听听课,看看视频,或者说上几天大师培训班,拜几个秘传大师,得授些秘传绝技等等。离开了实战操作,经不起实践的检验都是值得怀疑的。
很多时候,真正的技艺并不是单单靠金钱就能买到的,特别是传统的技艺,能够称得上绝学的心传口诀,传承者往往牢记师门的教诲和使命,“苟非其人,道不轻传”。
学习《易经》实战方面的技艺,还得靠缘分,或者自己苦学苦练,自学成才。若能得遇明师,志趣相投,有缘结为师徒,则必然事半功倍。
但是自古以来,庸师遍地走,明师难追求。古时求师尚且困难重重,现在更是人心浮躁,拜师者不诚心,教授者不守信。互相提防,互不信任,再难达到古时候那样的师徒关系,获得真经者自然是少之又少。